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工作一定会有挫折与压力

新浪育儿

关注

但是,很多事要尝试过才知道喜不喜欢,所以我希望你了解,其实很少人可以从小就立定志向,早早就知道自己将来喜欢或适合做什么行业,通常都得在求学过程中,甚至出社会工作几年之后,慢慢摸索体验,才会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和心意。因此,在你这种刚毕业的年纪,对前途感到茫茫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年轻人能做的,就是利用尝试和转换的过程了解自我,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即使觉得入错行、走错路,需要转行,也希望花掉的这些时间、力气没有白费,而是经由工作的训练与磨炼,为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加分,作为下一阶段的跳板或垫脚石。

工作是去赚钱,不是去当大爷,所以一定会有挫折与压力,即使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做起来也不一定快乐。

菜鸟下属被欺负或同事钩心斗角都是职场常情,要不是这样,《甄嬛传》和日剧《半泽直树》,怎能让广大上班族心有戚戚焉?

不论到哪个职场,都可能有挺你,或对你有敌意的人。如何与各式各样的人周旋相处,其实就是进入任何职场必需的磨炼与学习。

现代社会太强调热情和兴趣,却忘了任何人都需要跟现实妥协;总要先填饱肚子,照顾好生活所需,也尽了责任,才有条件谈兴趣和热情。

阅读关于职场成功的教战书

我所知道的一些杰出人才,他们都有一种个性、特质,那就是不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他们都不会怪环境不好,而是会更努力争取机会与最好的表现,有计划地为自己脱身,为前往下一个目标,做完善的铺路工作。

我建议你不妨去找一些关于职场成功的教战书来看,从阅读这些书籍,你会学到积极、正向的态度与观念,比方像是《你和成功只差16步──莱雅首位台湾女总裁教你事业&家庭处处圆满》,或你可以上一位作家钟子伟的博客,去读读他的文章(从点阅率最高的几篇开始看),你就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才,他们在职场遭遇挫折的时候,绝不会每天哭着回家,觉得自己很倒霉,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或解套的方法。

如果你能为自己建立这样的态度,你就会发现,逆境中学习到的更多!

是沟通,还是各自表述?

很多孩子会认为父母对功课好的手足偏心,其实多数时候是误会大了。

表现好的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不需念东念西,冲突当然比较少。

正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己每个孩子都过得一样好,对表现比较不理想的孩子,通常会忍不住想念叨,想拉着孩子往自己心目中对孩子比较好的方向去走。

你觉得父母不支持你,跟他们无法沟通,但你真的有跟他们好好“沟通”吗?还是只有陈述你的期望给他们听?你有认真思考过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吗?你有想象过如果你是他们,是否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持相同的看法?

所谓知己知彼,有效的沟通必须从相互的聆听和了解出发,如果每个人只是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给对方听,那就不是沟通,只能算是“各自表述”。

充分收集资料,说服他人

当你想要说服别人时,你必须充分收集数据,然后整理出一套理由和逻辑,去动摇对方的观点、立场。

假设你认真思考后真的想从事礼仪师的行业,你就必须把这个行业有的公司和工作机会查清楚,包括需要付出的代价、工作的详细内容、未来可能的发展等等,并找到业内的人请教。

把这一切分析、整理都准备好,表现出决心,你才有办法说服父母,让他们了解你都想清楚了,你有可执行的目标、方向,所以你一定可以咬牙撑过所有困难,并坚持下去,这样你的前途规划才有意义和说服力。

如果你只是含混地“觉得”这一行或许不错,想去做做看,就算你的父母不反对你转行,终究你可能也会因为一头栽进去之后,才“意外发现”这一行很辛苦,或其实没什么你想象中的好前途,结果又做不下去。

未来是跨界、整合应用的世界

其实护理是社会上很受重视的专业,往后的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只有越来越多,拥有这样的专业能力,你在职场上比文科毕业的大学生还吃香。

即使不想从事护士这一行,几年的求学时间都花下去了,如果咬牙拼到证照,对你的求职条件就有加分效果。

举例来说,假设你想去幼儿园当助理老师,若竞争者条件相当,相比之下,学校一定很乐意请一个有护理专业的老师。

又假设你再怎么拼也考不上护理执照,但若你能去考到比较容易的美容师执照,结合你的护理训练,你就有机会到现在很夯的医美诊所去当美容师。

你拥有的专业是你的条件资产,该如何跨界、整合应用,就得靠你自己去用心打听和搜集资料。

学习转换观点的能力,充实自己与人沟通的技巧。当你有能力改变,你就会发现周遭的人和环境也跟着改变了!

教养TIPS

1。很少人可以从小就立定志向,通常都得在求学过程中,甚至出社会工作几年之后,慢慢摸索体验,才会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和心意。

2。不论到哪个职场,都可能有挺你,或对你有敌意的人。如何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是进入任何职场必需的磨炼与学习。

你可以这样做

不妨找一些关于职场成功的教战书来看,从阅读这些书籍,你会学到积极、正向的态度与观念。

假设你真的想从事礼仪师行业,你必须把这行业的公司和工作机会查清楚,包括需要付出的代价、工作的内容、未来可能的发展等,你才有办法说服父母。

Q如何让父亲改变?

我是个大学生,家中看似正常,但我心里其实一直为妈妈抱不平。

我爸爸虽然不算坏,但个性上跟家人没什么交集,也很自私,很少参与和承担家中的事,只疯狂沉迷于自己的兴趣,因此常惹妈妈生气。妈妈已经无数次用尽各种方法和他沟通,甚至大吵大骂,也无法让他改进。

看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受爸爸的气,做女儿的为她感到心疼。难道真的没有方法,可以让爸爸“变好”吗?

A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和需求不同

在谈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的一个小经验。

我父亲工作忙,从小到大,我跟他相处的时间很少,和妈妈谈天的机会多,因而接收了不少我母亲对我父亲的怨言。

尤其在自己上大学和结婚以后,身为女人,对妈妈一路走来的不满和委屈更能理解。

直到多年前有一天,我打电话回娘家和我母亲聊天,她又抱怨我父亲,说她自己怕热,但我父亲怕冷。每晚,他们都会为睡觉时开不开冷气而吵架。

我忽然发现,我没有像以往一样附和或“同情”我母亲,而是不假思索地为我父亲说话,说他是因为瘦才会怕冷,希望妈妈不要因爸爸需求跟她不同就指责他。

为什么?因为我自己也很怕吹冷气(我鼻子过敏,吹冷气会鼻水直流),但我先生却非常怕热,所以我也常为了冷气跟我先生“意见不合”。最后我们不得不的解决方式是──他开冷气,我盖棉被!

在这件事上,我非常难得地了解我父亲的感受而为他说话,这才惊觉过去这么多年来,关于我父母之间,我听到的应该都算是“单方见解”。

这件“小事”让我从此开始提醒自己,人与人之间生活上的相处,常常没有“对错”,而是立场和需求不同的问题。

再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也还是会有满腹牢骚和不满;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都会有缺点,也都常忘了检讨自己,忙着指责他人。

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但这样的发现和了解,却无损他们在我心目中“可爱好父母”的形象,反而让我在他们互有怨言时,可以帮他们做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协调。

理性面对,找出原因

其实,很多男人都有过度投入兴趣、嗜好的情形,正如同很多女人会有乱瞎拼的问题。如果能够放掉“不可思议”的批判角度,从谅解出发,少些怨怼,就比较容易得到对方善意的响应。

常有夫妻对另一半说谎感到愤怒,但却没有审慎检视说谎背后代表的,通常是压力和不被了解。

就算都是你父亲的错,但事实是他为了某些原因,就是无法做到你母亲的要求,因而选择说谎。

我们若继续生气、抱怨,只会把自己卷入更深的旋涡,远不如理性地面对,找出原因。

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改善方案

以前常听人说,有夫妻为了挤牙膏的方式都可以吵到离婚,意思就是夫妻之间,对旁人来说,芝麻蒜皮的事累积久了,也可以成为爆发点。其实,关起门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百分百“琴瑟和鸣”的夫妻。

表达意见或吵架只能算是沟通的第一步,当发现对方持续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时,若目标是维系关系,那解决问题需要的就是妥协,而非坚持。

我们不一定需要改变自己的立场,但若能从不同观点思考,并了解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就比较容易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改善方案。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但一定有“弱点”或比较柔软之处;和乐、融洽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应对策略和技巧。

鼓励妈妈,从改变自己做起

你的年纪应该已经可以和母亲像朋友一样地聊天了。从来信中看起来,你父母之间的问题并不是生活费或外遇之类立即“动摇家本”的麻烦。你可以尝试鼓励妈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方降低对你父亲的期待和要求标准。

请她多想想自己拥有的(像是有你这么贴心的女儿),调整生活重心,和合得来的朋友一起去上课、运动或郊游,为自己找到精神的寄托。

我也希望你能让妈妈了解,我们真正能掌控的人只有自己,因此不该把快乐和期待建立在任何“别人”(包括伴侣或子女)身上。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和生活寄托,亲密伴侣间的兴趣、嗜好实在无法同步的话,也只能尊重。

想让爸爸“变好”(变得符合她的期待)或许不容易,但要让她自己变快乐和感觉幸福,却只需要改变想法和心境,其实并不困难。

人际相处是非常微妙的互动,通常我们想通了,先做调整或改变,就会发现别人也跟着改变了!

教养TIPS

1。再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也还是会有满腹牢骚和不满;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都会有缺点,也都常忘了检讨自己,忙着指责他人。

2。我们若继续生气、抱怨,只会把自己卷入更深的旋涡,远不如理性地面对,找出原因。

你可以这样做

你可以尝试鼓励妈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方降低对你父亲的期待和要求标准。

请妈妈多想想自己拥有的(像是有你这么贴心的女儿),调整生活重心,和合得来的朋友一起去上课、运动或郊游,为自己找到精神的寄托。

人际相处是非常微妙的互动,通常我们想通了,先做调整或改变,就会发现别人也跟着改变了!

Q父母为我吵架,怎么办?

我是初一生,几天前,妈妈因我赖床,所以骂了我几句。爸爸一向疼我,所以叫妈妈不要骂了,可是妈妈认为她是在教我,结果他们就吵了起来。

我想跟妈妈解释,但她却又念了我几句,结果爸爸突然大吼:“不要再念了!”

他们因此陷入冷战。我知道父母对我的管教方式不同,但我觉得他们其实可以好好沟通……

今天爸爸买午餐,只买给我吃,这让妈妈更生气了。她认为是我哭给爸爸看,是我制造问题。我也不想这样……我试过要沟通,可是好困难!我到底该怎么做?

A

人生最复杂、多变的一门课

符合社会期待的理想父母,应该要能相处融洽、理性成熟,对待儿女立场一致,情绪管理能力良好,时时在言行上做儿女最好的榜样。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却很难有如此完美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出身背景和成长环境,形成不同的观念、个性与行为模式,人与人的相处状况因而互动出无数的可能性。

因此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真的是人生最复杂多变的一门课,每个人都得终身学习。

本文摘自《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作者梁旅珠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