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母婴关注

男孩两副面孔 皆因缺爱

广州日报

关注

三年级男生小文是被老师“嫌弃”的孩子。生活中邋里邋遢,在校无心学习、欺负同学,在校外却屡遭勒索欺凌。班主任为此寻求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帮助。心理老师分析说,孩子在学校里的不当行为,背后是寻求关注的心理需求。父母需要多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在其需要保护时及时出现,为其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案例:

校内欺负同学 校外被人欺负

日前,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接到一位林老师的来电。她是小学老师,教三年级数学兼班主任,班上有一学生让她感到很棘手、很无奈。

那是一个叫小文的男生,上课不好好上,经常搞破坏,作业不做、成绩很差,只有数学作业偶尔会写——可能是因为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小文在班上经常惹是生非,和同学冲突不断,而且还不接受批评。班上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多数免不了他的身影。

小文不算高大,却经常欺负、捉弄同学。他总能找到一些比自己弱小一点、软弱一点的同学来欺负,不是把同学的杯子丢地上,就是乱扔同学的书,或者是用桌子蹭前面同学的背,听见不顺心的话就动手。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每天都在考验老师的心理承受力。平日里,小文的衣着也是邋里邋遢。

林老师坦言,虽说老师都应该爱学生,她就觉得小文是那种理性知道要“爱”,情感上却“爱不起来”的孩子。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其他老师基本不管这孩子。

小文家住城中村。父母忙于在外打工。小文和爷爷哥哥一起生活,哥哥比他长5岁,读初二。学校有事要联系家长时,常常找不到人,只能联系年迈的爷爷,老人家很多事情也处理不了。林老师去过家访,发现小文爷爷和哥哥对他都很凶狠,随手就是一巴掌。林老师感觉他们打骂小文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爷爷是长辈,打骂孙子很平常。但哥哥只是一个初二学生,却也被“授权”行使打骂教训孩子的职责。这让林老师感到愕然。此外,校外前阵子出现社会青年勒索学生的个案,小文也是其中的惯常受害者。凡此种种问题交织,小文需要怎样的帮助呢?

分析:

惹是生非背后是渴望被保护

冯老师表示,从林老师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一个衣着邋里邋遢的小男孩,在学校学习不好、为老师不喜、被同学嫌弃;在家里父母疏远、被爷爷哥哥暴力相向;在校外被欺凌、被勒索却无人知晓、无人保护。这样的孩子,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人生?

“小文没有被打趴下,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还能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和同学冲突不断;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小文在学校里的不当行为,背后是他寻求关注的心理需求。”冯老师说,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是小文应对家庭暴力、应对被勒索、被欺凌的一种报复性发泄。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引导不当,小文既是暴力行为的受害者,也将是暴力行为的实施者。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一个理论,她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只有透过表面行为,去探索内在冰山,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感受、想法、期待、渴望,看到学生真正的那个自我。

小文的成长中,爸爸妈妈是缺失的,被勒索、被欺负、被嫌弃、被拒绝、被忽视时的内在感受是愤怒、恐惧、忧伤、无力、无奈。惹是生非行为的背后有着渴望被爱、被保护、被重视的心,只是用错了方式。“在他明白其实自己每天回到学校,老师就能看到他、关注他、看到他的变化、关注他的需求、看到他的困境、关注他的进步时,相信就是逐渐回归正常学校学习生活的开始时刻。”冯老师说。

建议:

父母要保护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

冯老师表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经历以及身世背景, 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在的行为只是他们内在的感受、信念、期待、渴望等整合后的决定。作为老师,只有层层深入,了解水平面下的“冰山”,在此基础上的沟通,才能触及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跟学生建立联结。这是老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真正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人。她建议林老师一定要联系到小文的父母,并且让小文的父母意识到,哥哥是无法代替父母教育弟弟的。现在哥哥对弟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恃强凌弱,爸爸妈妈需要处理好两个儿子的关系,要找机会还小文一个公道,让小文宣泄被哥哥欺负的情绪,这对小文以及小文的哥哥都是需要的。

冯老师强调,小文毕竟才三年级,爸爸妈妈还需要多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在孩子需要父母保护时能及时出现,这样才能让小文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冯清梅

原标题:男孩两副面孔 皆因缺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