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是不是为孩子放不下手机ipad束手无策?四招教你让ipad成为育儿神器。

新浪微博

关注

 

 1,让电子屏幕时间成为家庭时间。

一般孩子,接触的电子屏幕最早都是电视,逐渐是平板、手机。我们家里,电视不是随时打开的,基本上都是在计划时间打开。我们有个专门的时间,是家庭电视时间。在这个时间全部家人一起看电视,或者至少是妈妈陪孩子一起看电视。

孩子一对一独立面对电视的情况,拿电视做保姆的情况,是不可以出现的。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亲子阅读,就是在孩子还不懂文字的时候,父母给孩子朗读,这里面的意义,不仅在于阅读本身,还在于亲子。亲子阅读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亲子方式,有不断可以更新的内容,妈妈孩子的注意力朝向同一个主题,这对于孩子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带领,不仅关注内容,也有情感交流的积极收获。

一个被独自放在屏幕前面的孩子,会渐渐成为被动接受者,他没有互动对象,屏幕里面虽然又动又唱又跳,虽然春风化雨,五彩缤纷,但是孩子无法参与,他只是接收。

而如果妈妈或者家人和孩子一起看就不一样了。这不仅是看,也是交流,随机的一个眼神,一次共同的爆笑,随意点评的几句话,对孩子都是极为珍贵的。

电子屏幕时间作为家庭时间,会将屏幕从孩子精力的吸收者,变成孩子的视野,甚至是孩子共情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拓展者。

2,精心选择电子屏幕传达的内容。

儿子幼时,正是电脑时代风起云涌之时,家中电视电脑都是大件,那时候,还很少接触关于警惕电子屏幕的文章。

但是,我有一种直觉,并非所有的节目,包括儿童节目都适合孩子。所以,我家事实上过了很多年有电视而无天线或机顶盒的生活,我们的电视几乎都是只接DVD,我每月最大的活动就是去中关村给儿子淘碟,然后周末一家人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共同看。很多动画经典就是这一时期我们重要的屏幕食粮。

Ipad依然如此。我们发现app store中有非常好的阅读、学习和有意思的游戏资源,还有即时互动性很强的社交资源,能帮助我们拓展眼界和生活圈子。而且便捷程度又胜过电脑许多。

现在,儿子也会帮助小妹们搜寻好的资源,我们还会一起共享,在与电子屏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享受了两种愉快,一是,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二是,亲子相依的时间更加紧密。

我陪儿子看了很多年电视,也一直保持对电脑最新应用的兴趣和直觉,我想,子女给我们的回报就是,当我们的眼睛始终追随他们,我们很难姑息自己的边缘化,而是始终能够被他们裹挟着进入新的时代。

所以,我要说,许多家长警惕电子屏幕是对的,其实,不是警惕电子屏幕,而是警惕电子屏幕做全权保姆,大人为了自己方便,不给孩子亲子时间,而任由孩子随意地使用电视、电脑和ipad。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都会有人说不好,纸书出现之时,竹简丝帛书的贵族拥戴者也不满意过。但我认为技术带来巨大挑战同时,给知识垄断,成本昂贵也带来终结。关键是如何使用,而不是简单屏障。

在与新技术相处的问题上,父母自己的驾驭度,自己的求知系统能否保持敞开,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接受其积极的一面很重要。这犹如教孩子习武,好的宝剑单独交给孩子自己操练,会有反伤孩子的危险。ipad道理亦然。ipad时间和网络时间、电视时间时间一样必须是陪伴时间,而不是托管时间。

多啰嗦两句,现在关于国学的讨论也是,很多父母沉浸于研习国学的形式,仿佛国学是老祖宗提供给现代的一个屏障,可以因此而拒技术信息于身外。可是商汤王时代就在澡盆上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应对之道。

3,利用电子屏幕作为奖励,帮助孩子建立时间和任务管理。

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我们可以重复利用的东西,就是他们内在动力的发动机。

很多技术达人或教育达人,为ipad对科学和人文的巨大兼容欢呼雀跃,但同时也有很多人疑虑忡忡。

我有过同样的顾虑。

Ipad 1出现时我就一直观望,没有出手。但是,随着我对内容领域的仔细翻阅,我发现有一种趋势,最好的信息内容产品会向最in最时尚的硬件聚合。

我们处于一个技术和内容巨大变革的时代,拒绝ipad(当然,这里不仅指ipad,也包括同类平板电脑产品),会使我们在工具和内容双方面,脱节于这个时代。

拒绝ipad,有一种惯性的本能。有趣的是,我认为,使用好ipad,也需要借助于惯性。

如果约束孩子们接触ipad,其结果必然是,当他们能够接触,或不得不接触时,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趋于滥用。而对ipad这种工具的使用习惯,像电脑的使用习惯,更像我们自小仔细给孩子们培养的吃水果蔬菜的饮食习惯,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保持运动的健康习惯一样,要从小内化成孩子的基本功。

在拥有手机的十数年中,我们成人不也深有体会,很难控制自己每天的手机时间吗?这正是因为使用习惯没有从小培养起来,相处模式没有惯性化,而惯性,无疑从小时候培养更为有效,同时不需要那么多的艰苦适应。

最好的工具要适配正面的管理方法,从童年,就与之相处,既不用力过猛,让孩子不加控制地沉浸,又建立自律、有节奏、有节制的使用规范,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儿童媒介素养。

最好的方法是妈妈哲学的一条核心: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奖励,成为孩子内在的动力引擎。

我家对ipad等屏幕时间的管理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参考。

Ipad时间分为两种,工具时间和自由时间。假期才有自由ipad时间,平时的ipad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是工具时间,比如用ipad查阅资料信息,或者完成作业。

假期的ipad时间,不是直接拨出的,是赚取的。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如果十分钟内起床洗漱迅速,不拖延质量好,那么赚取10分钟周末自由ipad时间。

每天晚上完成学校作业,有效率,卷面整洁,那么赚取10分钟周末自由ipad时间。画一幅比较好的画,自己可以给自己奖励ipad时间。是的,不是妈妈给,是自己点评自己。如果觉得很好可以给五分钟,觉得超级好给十分钟,觉得自己很享受画画的状态,整个过程又非常快乐,可以给15分钟ipad时间。扔垃圾,叠被子,积攒起信用,也有ipad时间奖励。

妈妈哲学的要点,做妈妈的不要总把注意力用在事后急躁上。什么是事后急躁?就是“你看你又没有叠被子!”“你老是不好好写作业。”“起床慢吞吞的,每天早上都弄得这么紧张。”这种事后嘶吼是没啥作用的,孩子即使服从,也是屈从于妈妈的情绪暴力。

做妈妈的,要像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计划好积极性调动,监督好执行,并且及时给付奖励。

Ipad自由时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奖励。可以和妈妈赞赏的眼神,欣慰的微笑并列使用。

三四岁以内的孩子,ipad时间都应该是亲子时间,四岁以后,就可以适当的给孩子每周ipad自由时间。

孩子为了赚取ipad自由时间,真的会非常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这和成年人努力工作,赚取高质量的休闲资源是一样的。

虽然是被ipad诱使着,但是心无旁骛地努力,还是会渐渐形成习惯,使孩子也能享受起严肃学习、规律作息。

由兴趣为动力,引发一切努力,能变成一个正向循环。反之,则是建立不起ipad使用的节奏和素养,进入沉迷,那么就可能除了ipad,所有的事情都很无聊,很没兴趣。那就可怕了。

被父母没收了手机而跳楼自杀的孩子最近听说了几个。这种悲剧屡屡发生,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孩子的生命中如果只有手机、ipad,却被拿走,那么父母拿走了孩子的全部世界,他们怎么能不绝望呢。

4,阅读、手工、自然运动生活和游戏并重。

电视出现以后,著名传媒学者麦克卢汉甚至说:“我们是电视屏幕……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而我则相信,当年电视屏幕的肌肤中有大量孩子。这些孩子,被电视保姆托管。

而现在,进入数字媒体时代,电脑,平板电脑,ipad们,作为海量数字信息内容的新型技术终端。兼容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几乎全部功能。同时,甚至兼容了人际媒体的功能,风起云涌的社交媒体,从twitter,facebook到微博、微信。网络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整合了传统媒体的形态,数字化,便捷化,及时化。

自从唐诗吟过: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还有宋词:碧云天,黄叶地……之后的千百年间,在不断对我们观察蓝天白云起影响力的因素中,这些古诗,散文,有没有不断做功,使我们看到相应物体就升腾起一种沧桑怀古之感?

是所有的媒体联合把这种感觉传递给了我们。

一片既可以长满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们,又可以长满了“一岁一枯荣”的“离离原上草”的草地,或者那一片毛绒绒的绿毯被称作草本身,能不能妨碍我们无拘无束的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滚儿?

当时间驻足今日,我们发现,过去的数千年文明,通过各类媒体,传播给我们太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拦住我们和一棵纯粹的草,一朵纯粹的白云,一方纯粹的蓝天之间去直接交流。

我们的教育方式,对于前人的符号,要引导孩子自幼掌握和接触更多。我们把这个叫做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关于这种传承的技术性安排,已被锁定为:书本,学校和教育者模式,现在又加上了电子媒介模式。

在控制好ipad时间,能够善用内容,并且能够用ipad时间为亲子时间加分,为孩子内在动力加分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得学会给孩子消磁。让孩子有更多的不需要努力争取就有的手工、阅读、自然游戏、运动时间。

每一个生命来到人间,要自己体会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五彩缤纷的花朵,沁人心脾的溪水,聆听鸟鸣,撞击花香,在同龄人的追逐中高声大笑,做些没有意义,却又意义非凡的糊涂事。

只是看,只是互动,只是理解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自己体验,需要见到大海广阔浪花翻飞,就径自直抒胸臆,发出没有任何人教过的“啊”。

这些,是我们在未来智能机器人时代能够做主人的根本能力:情感和诗意的能力。这些也是我们在当下能够控制ipad时间的根本能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最压轴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孩子生活中的愉快只是来自于电子产品。

孩子们要有多元的愉快,要有更加全息的直接体验。我们要给世界养育一个全息的人,而不只是一批二手的观众。

来源:微博渡渡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