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这些你意识不到的校园霸凌,才最容易让孩子受伤!

新浪育儿

关注

一个女孩来信告诉我:“饶老师,我真的快疯了,因为我长得比较黑,我们班有男生给我取绰号‘黑鬼’‘黑包公’,结果几乎所有男生都这样叫我。我也反驳过,还和他们对骂,可是我越骂他们,他们越叫得放肆。我告诉过爸爸,爸爸说我‘小题大做’,叫就叫吧,不理就好。我也告诉过老师,老师批评过那些男生,但只要背着老师,他们还是这样叫我,我该怎么办啊?每天去上学都是我噩梦的开始……”

给人起绰号是多普遍的一件事,作为家长,当孩子跟你倾诉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时,你会引起重视吗?

近年来,许多媒体开始关注校园霸凌事件,让它迅速成了社会热点。其实校园霸凌一直都存在,并且类型众多,表现各不相同。有些霸凌,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曾意识到。

经过这些年在教学一线的所见所闻,我把校园霸凌分为三大类:肢体霸凌、关系霸凌、言语霸凌。

肢体霸凌

最直接

校园霸凌中,最容易被关注的当然是“肢体霸凌”。因为“肢体霸凌”会给孩子造成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看得见的,最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

一听到孩子被打,父母保护孩子的天性通常会油然而生,这是很正常的。但这时候,埋怨和愤怒都没有任何作用。当孩子告诉我们他被打时,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既懂得保护自己,又避免今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呢?

首先父母要及时观察孩子的伤势,看看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去医院就医。如果就医,要保存好相关票据和检查结果。

接着,父母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问孩子,问孩子的同学以及请求老师帮助调查。如果孩子在整个事件中并没有过错,那么家长可以请求老师找到相关同学和其家长,要求赔偿以及向孩子道歉。如果孩子本身也有错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双方家长友好沟通,帮助孩子解决矛盾,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孩子在学校遭遇“肢体霸凌”,有各种原因,例如因彼此言语不和与对方发生冲突;因自己先言语、肢体攻击对方造成对方反击;因性格胆小懦弱,长期被人捉弄、欺压等等。家长和老师如果不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就盲目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变得更严重。

关系霸凌

最容易被忽视

“关系霸凌”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霸凌存在。遭遇关系霸凌的孩子在团体里显得最为无助和无奈。

曾经教过一个女生叫会会,我经常看见她下课后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神情落寞地低着头,没有目的地翻阅着课本。同学们在旁边嬉闹似乎都与她无关,她就像空气一般无人理会。

起初,我也只认为是会会性格内向、孤僻,不太喜欢与人交流。我也鼓励她和同学们一起玩,但是她总是对我摇摇头,默然不语。直到有一次,女生佳佳对我说:“饶老师,其实我和会会住在一个小区,我们在小区里经常一起玩,她在小区里很活泼的!”“啊?”我大吃一惊,问佳佳,“可是为什么你在学校从来不和她一起玩呢?”佳佳无奈地对我说:“因为会会得罪了欣欣,欣欣又和小柳很要好,小柳又和我很要好……总之,很复杂啦,反正大家都说不准和会会玩,谁和会会玩就别想和他们玩,所以,我在学校不敢理会会,只好回家后再和会会

玩啦!”

听完佳佳的话,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小小的孩子怎么也会有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呢?该是我伸出援手的时候了,及时终止“关系霸凌”是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我找到了欣欣、小柳等相关的孩子一一谈话,告诉他们:“同学之间有什么矛盾都可以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这样团结起来排挤同学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暴力行为,如果你们是会会,你们心中会怎么想?那种感觉一定是非常伤心、非常痛、非常无助的。”孩子们也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不会再孤立同学了。

对于身陷“关系霸凌”的孩子来说,往往不知道该向谁说、如何说、说什么。他们总是一个人,在内心里承受着犹如被刀割的痛苦与无尽的压力。

有些“关系霸凌”来自同学,有些则来自老师。如果孩子不幸地遇见了个别心胸狭隘的老师,而家长和老师之间关系紧张,这种老师也会对孩子实施“关系霸凌”。我曾经听见一个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有些学生根本不必动手,你只要上课不抽他回答问题,他叫你你不搭理他,让同学们都别和他玩,就足够他受的了。”

因此,面对孩子,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一颗敏锐的心,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不对劲。

在家里,爸爸妈妈需要觉察到孩子的细微变化。我们不必期待孩子每次开口说,其实孩子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坚硬的程度等,多少已经在明示或暗示我们,他是否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在学校,老师也要有一种能力感受教室中的风吹草动和有同学被排挤的特殊氛围。许多霸凌行为蔓延和升级,往往源于事件没有被发现,或是发现了觉得无所谓。如果身为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察觉,那被霸凌的孩子又该如何去解决?

言语霸凌

最常见

“言语霸凌”也是校园霸凌里一种常见的类型,这其中包括:给同学取难听的绰号,辱骂嘲笑同学,恶意中伤同学等。

你认为的“小事”却是孩子心中十足的“大事”!

孩子遭遇“言语霸凌”后,如果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说明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以及期待,他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但家长和老师可能会站在成人世界的角度看问题,认为被同学取绰号、嘲笑、讽刺等是小事,不必太过较真,却没想到,这些你认为的“小事”却是孩子心中十足的“大事”,足以摧毁他幼小的心灵。有的家长反而还会责备和纠正孩子,比如说:“你要心胸宽广一点啊,没什么大不了。”“你成绩好,大家就不会嘲笑你了呀!”“你要更大方一些啦!不要常常板着脸,人家就不会讨厌你呀!”……

这些话,真的、真的不要说。说这些话,对孩子没有实质的帮助,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孩子将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而将痛苦深深地压抑在心底,长此以往,要么抑郁,要么爆发。

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苦恼,被别人这样说肯定不开心,那你希望我怎么帮你呢?”耐心聆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完全可以配合孩子完成。

家长也可以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请求班主任的协调和帮助,教育同学们:言语霸凌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地刺伤了他人,没有人有任何的权利、任何的理由用“这把刀”伤害别人。

我们与其在校园霸凌事件爆发后,才讨论应有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不如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消解霸凌于无形,事先化解校园霸凌的发生,岂不是更好?

如果你的孩子遭受校园霸凌

据我观察,在一个班级里,有两类同学最容易遭遇校园霸凌。一类是表现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同学;另一类是性格软弱,逆来顺受,从来不反抗的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类同学,我们需要帮助他变得“强大”。这里的“强大”包含很多方面:身体强壮有力、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或者是有威信的小干部等。努力做到其中一点,在班里基本没人会欺负他。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二类同学,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善良不等于软弱,我们可以大度地原谅别人偶尔的玩笑,但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底线,如果他人的玩笑升级成了霸凌,触及到了你的底线,你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还击,但应注意还击要有分寸。

如果你的孩子是霸凌者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班里的霸凌者,你更应该引起重视。孩子的道德观还没完全成形,类似“不可以欺负别人”“欺负别人是坏孩子”“再打别人我就揍你”这些话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家长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霸凌的行为。对许多孩子而言,霸凌是一种寻求肯定的行为。很多孩子霸凌别人,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很酷,但他们没想到这是错的、残酷的,是会带给别人痛苦的。告诉孩子,霸凌者只会让人害怕,领导者才能受人尊敬。让孩子谈谈他们愤怒的根源,教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才是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做法。

会霸凌他人的孩子,经常是困惑、愤怒、急躁的。他们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只是为发泄情绪,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就是霸凌行为。在霸凌的当下,霸凌者会得到快感;但霸凌过后,霸凌者也会感到痛苦与羞愧。他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去道歉,因为那会让他们更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应该帮助霸凌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修复和同学们的关系,处理霸凌问题时,把孩子当成大人,用诚恳的口气跟他们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有效地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努力做到:

1、观察孩子的异常,与孩子讨论对策。孩子若在学校遇见不开心的事,总会有所表现,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来,若孩子不说,父母也要多观察孩子的表情和行为。

2、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再做处理。如果发现孩子遭遇了校园霸凌,一定要多途径了解事情的真相,盲目处理的结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变得更严重。

3、在孩子入学前,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适当还击。面对校园霸凌,与其事后解决问题,不如防患于未然。

4、如果孩子本身有霸凌行为,要及时帮孩子找到问题根源,阻止事件再次发生。阻止孩子的霸凌行为,不要一味地责骂,甚至以暴制暴。要和孩子反复诚恳地沟通,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帮助孩子控制情绪,修复和他人的关系

——本文选自饶雪莉《别让孩子伤在小学》2017升级版  接力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