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如何平衡好两个孩子的“爱恨情仇” 这是个技术活

新浪育儿

关注

终于看了安利了很久的《奇迹男孩》,这部评分9+的片子让我时不时泪流满面,故事的主线主要讲一个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导致面部畸形的男孩如何走入学校,赢得朋友,并最终夺得学校最优秀奖章的故事,感动又励志。

但辅线中,姐姐因为家人把所有的关注都给了弟弟而失落的桥段也让我深深触动。姐姐好不容易争取和妈妈在万圣节呆一天,想倾诉下自己的烦恼,结果妈妈又因为弟弟在学校出状况再次被“弟弟抢走了妈妈”,气得姐姐把遥控器摔飞。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过世的奶奶之外,没有人爱她。

实际上,姐姐也很爱弟弟,只是姐姐觉得弟弟像“恒星”,所有人都像行星一样,只围绕着弟弟。

随着二胎的开放,不是每个老大都能接受老二来分享自己曾经独占的一切。即使愿意分享,爸爸妈妈的天平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均衡,能去照顾到两个孩子的方方面面,面对老大和老二的“争风吃醋”,有时候真让爸爸妈妈们头疼。

头疼归头疼,该怎么处理还是要花心思好好处理的,毕竟两个主公都不好伺候呀。

第一,及时准确的捕捉孩子的情绪,并给予回应。大人看事情的角度和孩子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

小妍就遭到了大女儿的投诉,为什么对弟弟总是笑脸相迎,对自己都是一脸严肃,是不是大家都喜欢弟弟,因为弟弟是男孩。小妍可是冤枉啊,每天晚上不但要陪弟弟,而且还要辅导女儿做作业;白天把弟弟放入小推车,一起接送小姐姐上下学。弟弟呢,刚一岁,只会呼呼哈哈,妈妈不赔笑还能怎样。

可是孩子不理解,这个时候,一定要给大女儿一个孩子视角的解释,同时,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女儿更严厉了一些。如果让女儿总是在“误会”的阴影下,会耽误多少快乐的时光呀。

第二,大宝和二宝不需要绝对的平均,但需要分别满足孩子各自的需求。

有的父母为了保持自己的公平,老大有什么,就会给老二相同的来上一个,不然也得同等价值的。这样的父母未免有些太简单粗暴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即使都是一个子宫出来的,爸爸妈妈们要花心思去弄懂孩子的需求,给的再多也不如给的适合。

即使年龄相仿的小姐妹,也有不同的喜好,也想展示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很多父母为了效率。两个孩子的衣服玩具都一次买两个,不是双胞胎,也打扮成了双胞胎的模样。其实孩子更多的时候更愿意去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父母不应该总是把相对多的资源和关注给予自己认为相对弱的那个孩子。

这个很容易理解,像电影《奇迹男孩》中的父母一样,因为弟弟先天性的残缺,获得了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姐姐就自动的变得懂事,不给家里添任何的麻烦。

好像很多家庭都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对应一个“添乱”的孩子。父母为了给“添乱”的孩子扫平障碍,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都放到了那个相对弱的孩子身上。结果往往证明:懂事的会越懂事,相对弱的会更弱。

为什么,其实对于孩子,过分的关注和强调“弱”的部分,给孩子和其他人都有一个心理暗示:这个孩子是弱的,是没有能力的。更多的关注反而抑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对于相对较弱的孩子,不该给予的过度的特别关注,而是,把他当做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人。就像《奇迹男孩》里面的弟弟,和所有孩子一样,自己走进学校。

来源:鸽子医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