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人的常规对话

新浪育儿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在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对问题的思考。
在下面的两段对话中,两位妈妈就打人问题给了她们的孩子不同的建议,但她们用的是同一种方法。
孩子:艾米今天打我了。
家长:你也打她。
孩子:她打到了我的鼻子。
家长:每次她打你的时候,你也要打她。我不希望你这么懦弱。
孩子:可是我害怕。
家长:要是你学不会保护自己,小朋友们就会一直打你。
孩子:那好吧。
孩子:丹尼把我推倒了。
家长:然后你做了什么?
孩子:我打了他。
家长:你不该打他。打人是不好的。你可能会伤到别人。最好是告诉老师。
孩子:那样他会说我是告密者。
家长:要是你不告诉老师的话,他会一直打你。
孩子:好的。
这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并提出了他们建议的后果。一个家长告诉了孩子该做什么,另一个家长则告诉了孩子不要做什么。但是,两位家长都没有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做出决定。
当你告诉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时,不管你是否向孩子解释你的建议,你都失去了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如果你坚持某个办法是最好的,就像上面的例子中那样,孩子就会感到沮丧,不再进一步思考该做什么,只剩下担心如何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了。
这些家长的意图虽好,但他们忽略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永远知道不了孩子当时为什么会挨打。
有时候,家长也会发现孩子为什么挨打,但是依然只关心他们认为孩子该怎么做。例如:
家长:他为什么打你?
孩子:我不知道。
家长:你先打他了,拿了他的玩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孩子:我拿了他的书。
家长:你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吗?
孩子:不应该。
家长:当你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孩子:请求别人给我。
家长:对,你应该请求。你拿他的书是不对的,所以他才打你。
这个家长仍然是把她自己的解决办法强加给孩子,而不是以孩子的观点找出解决办法。
有些家长在对话中会提到别人的感受。但是,只告诉孩子别人有什么感受,并不能促使孩子作进一步思考:
家长:翠莎为什么打你?
孩子:她的朋友叫她打我的。
家长: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孩子:是的。我要把沙子扔到她脸上。
家长:如果你那么做,她会生气,那你们就真的要大打出手了。拿出做大姐姐的风度来,不要理她。
这个家长谈到了别人的感受,但是只关注了教孩子不要打人。
在这些例子中,家长提出的建议虽然有所不同,但方式都是一样的:家长替孩子思考。
那么,应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与孩子对话呢?
家长:特里,谁打你了?
孩子:纳塔利。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她为什么打你?
家长想知道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孩子:她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她无缘无故地打你?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她的。
家长:为什么呢?
孩子:她不让我看她的书。
家长:当你打纳塔利的时候,她会有什么感觉?
家长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她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吗?
家长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呢?
孩子:我可以问她。
家长:那你去问她吧,就看她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她说我从来不让她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她才会让你看她的书吗?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她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孩子:她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她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使她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家长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当这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人时,她没有提建议或者从打人的正反两方面来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继续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鼓励孩子考虑纳塔利的感受和最初的问题(想要书)。
然后,她帮助孩子思考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考虑这些办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后,是孩子而不是家长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能解决问题”方法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指导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有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如果你不先弄明白你的孩子认为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权力之争,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2。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
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引出孩子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3。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
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做出价值判断,你就是在强调你对问题的看法。哪怕是赞扬一个解决办法,都可能会抑制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办法。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地说出内心的想法。
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会从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你的赞同的做法。这可能会满足你当时的需要,但却妨碍了孩子自由思考问题以及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过程。
注:本文摘自《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