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你不哭我就给你买”这句话一说,你就输了

新浪育儿

关注

暑假,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带孩子外出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但与此同时,孩子也会在旅途中给父母平添不少烦恼。

在旅游景点,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见啥要啥,不给买就大声哭闹,甚至撒泼打滚,大庭广众之下,父母骂也不是,哄也没用,颇为头疼。

前天出差,候机大厅里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大哭,吵着要买旁边店里的一个洋娃娃。妈妈耐着性子劝说,“这里的东西太贵,回家妈妈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

无奈孩子就是不依:“不嘛,不嘛,我就要这个。”

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又看了看地上大哭不止的孩子,尴尬地笑了笑,对孩子说,好了好了,你不哭,我就给你买。

这句话非常奏效,孩子马上跳了起来,欢呼雀跃。

一看就知道,哭闹已经是孩子索要东西常用的手段。

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也舍得给孩子花钱,孩子想要什么,哭闹一下就能如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不管多贵的东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

家长们都很注重孩子三观的培养,却忽视了金钱观,殊不知,金钱观对孩子的未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Part.1

教孩子认识钱,永远不嫌早

市面上的教育机构,课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可唯独没有教孩子怎么用钱的课程。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最好不要与钱沾上关系,否则会少了童真。其实不然,金钱永远是一个家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孩子产生购买欲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与孩子谈钱,传授孩子与钱相关的常识。比如,孩子向我们要东西时,试着向孩子解释他们要的东西是用钱买来的,而赚钱是需要付出劳动的。

如果父母不解释,孩子根本不知道钱是什么、怎么来的,更谈不上节约。

《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一书里,经济学家与孩子们有这样的对话:

“你们知道钱是什么吗?”

“知道啊,就是一张纸。”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对1000名不同阶层家庭的3~8岁儿童进行了询问调查,问他们钱从哪里来。

有65%的孩子表示钱从爸妈口袋里来,有约30%的孩子表示钱从银行里来,仅有不到5%的儿童会说,钱是工作赚来的。

一次,拳王邹市明的儿子轩轩和妈妈一起录节目时,淘气的轩轩把蛋糕和水混在了一起,冉莹颖非常生气地教育儿子:“蛋糕是吃的,不能浪费,蛋糕是用钱买来的,而钱是爸爸辛苦一拳一拳打来的,浪费食物的行为是可恶的。”

记者曾问巴菲特:“您认为孩子几岁时,父母可以跟他们讲金钱和投资?”

他回答道:“越早越好。比如让他们知道玩具的价格,理解存钱的意义。既然生活离不开钱,那为何不趁早培养他们良好的金钱观呢?”

现在每个孩子都会有压岁钱,对于压岁钱,很多孩子第一时间就想着怎么花,鲜有孩子有存钱的概念。其实,存钱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通过储蓄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划意识。

Part.2

教孩子理智地花钱

如今,人们很少用现金,买东西都是扫码支付,这种情况下,就连大人们都难免会出现超支的情况,更别说孩子了。

教孩子用钱,首先从现金支付开始,教孩子认识钱,从1块、10块、20块、100块开始,告诉他们分别能买到什么东西,让孩子了解等值换取的概念。

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独自去买东西,让他们体验付钱、比价、找零的过程。

这点胡可就做得很好,她儿子安吉不仅会独自买东西,还是个砍价小能手。

《妈妈是超人》第二季,小鱼儿被路边的玩具给吸引了,怎么也不肯走。看到弟弟很喜欢,胡可打算给他俩买,一问,20元一个。

《妈妈是超人》

安吉说:“二十块钱两个。”

店主不答应,说35块钱就卖。

安吉说:“25块钱,要不然我们就不要了。”

店主不答应,安吉说,我还介绍朋友来买。

《妈妈是超人》

店主说,“还是不能卖,不然赔钱了!”

胡可说就25元吧,不然不要了,我们就走!

安吉则理智地放下了宝剑。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不买就哭闹,安吉已经懂得了节约。

而小鱼儿却不依不饶:“不行,你就要给我买!”

在小鱼儿的坚持下,胡可最终给他们买了。安吉拿到宝剑却说:“现在什么东西都不能买了!只剩很少一点钱了!”

可见胡可平时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做得非常到位,虽然家庭条件好,但安吉知道克制欲望,明白什么是“想要”和“需要”,能做到适度消费。

在给孩子买东西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想要的东西,什么是需要的东西,告诉他两者之间的区别。

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之后,还要让孩子懂得,在购物时应该优先购买必需品,然后再购买非必需品,做到按需购买。

那些非必需品,如果预算不够便可以不买,不能让孩子养成一出门就买东西的习惯。在美国,父母会选定一天当作“非消费日”,让孩子习惯不购物也能得到快乐。这也是通过“匮乏”对孩子进行的财富教育。

理性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理财行为,更是一种克制。教孩子面对想要的东西,也要有所节制,延迟满足,这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良好品质,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Part.3

父母要起到榜样作用

嫂子总是抱怨侄女爱攀比,同学有什么,她非得也买个一样的,这几天又缠着她买最新款的电话手表。

可她没有意识到,女儿都是跟她学的。

嫂子平时买东西就喜欢跟风攀比,她最关注的就是这季又上了什么新款,谁家又买了房,换了车,还时不时与我哥诉苦,你看我们办公室的某某又换车了,咱们什么时候也换一辆呀。

一边大肆购买奢侈品,一边教孩子要节俭,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攀比,一边羡慕别人有更好的物质,这是对孩子最糟糕的教育。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法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前几天,以707分考入北大的贫困生王心仪写的“感谢贫穷”一文刷爆了朋友圈。

曾有爱心人士想资助她们,王心仪妈妈委婉地拒绝了,她说:“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辛苦一点,也没什么,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还是去帮助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当同学们嘲笑心仪衣服破旧时,母亲说:“不用理他们,踏实做事就好。”

在母亲良好的教育下,王心仪乐观开朗,不攀比,不抱怨,甚至还感谢贫穷。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孩子拥有正确金钱观也是如此,父母应先做好表率,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父母的标准与孩子一致,才算成功。

父母做家庭预算时,不能让孩子袖手旁观,一定让孩子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月初带孩子一起做预算,计划本月的各种支出,每日开销必须记账,月底盘点本月的消费,与孩子一起分析每笔钱的合理性。

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Part.4

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苦与乐

孩子们手里的钱,一般都是压岁钱,零花钱。这些钱来得很容易,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这些钱的来源和意义,从父母手里拿的钱都是父母的劳动所得,将来孩子长大了,同样也要承担养家的重任。

如果钱是亲朋好友给的,则要让他明白,这些礼物将来他是要还的,并非人家天生就该给他,这里面包含着亲情和友情,需要礼尚往来。

日本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在适当的年龄,都应该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己赚钱,从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同时也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在这个充满机会和诱惑的时代,聪明的父母不会向孩子哭穷,更不会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对钱有正确的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金钱教育教会孩子的绝不仅是花钱这点事儿,它的实质是幸福教育,一个人的金钱观,直接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作者 | 歆小迪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DaDa妈妈(ID:dadareadi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