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仅4招,让孩子从容应对考试

新浪育儿

关注

国庆假期结束后上学第一天,我的孩子就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看到他积极备战,想来从小学开始他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吧。

作为一名家长,在陪伴他的日子里,看着他时喜时忧,听他分享考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颇有感慨;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考试,到底考的是什么呢?”

如果答案只是:“掌握知识的程度”,未免有些“肤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隐藏在后面真正的答案。

答案一:考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

这一点好像很好理解。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学习当然也不例外。

具体来讲,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的专注度与效率,是否积极主动思考,课后复习的能力,以及时间管理的能力与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一个孩子的学习程式像无人车间的智能流水线一样,井然有序,有条有理。

学习习惯如同露在土壤之上的树干和枝叶,能有迹可循,并判断好坏。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隐藏在土壤里的部分。

答案二:考的是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这是看不见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上讲,内驱力属于内在动机。一个孩子如果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力,就属于主动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学习知识就是海绵吸水的过程,自发而自然,并不需要外部强迫和刺激。

否则,就属于被动学习,表现为知识的学习是灌输型的,同时要依靠比较多的外部刺激,比如常见的给予物质奖励,或者出去旅游等等。

但实际情况是,被动学习会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种补习班的灌输方式,只会让孩子和家长身心俱疲。

不言而喻,内部驱动力会远远大于外部驱动力,主动学习的效果必然会优于被动学习。

而我们的孩子,生来就具备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不用外部奖励,就开始学习走路,掌握语言。

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孩子,会在学习中需要家长推动或者哄着,甚至于和家长讲条件呢?

这只能说明他的内驱力正在遭受或者已经遭到破坏,从主动学习已经退化为被动学习。这点特别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并去找到原因,做出改善。

答案三:考的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这同样是看不见的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家长与孩子对学习效果有着各自理想的预期,但实际中学习效果却遵循着自己的规律。真实的过程一定是曲折的。

所以,

从长期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有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包括孩子的自信、高自尊、抗压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

否则,没有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良好心态,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是不能以健康的状态冲过终点,甚至是不可能坚持到终点的。

结合上述的“自我驱动力”,我们还会发现,自我驱动力强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也会比较强。所以说,学习是一个系统,没有哪两点是可以被完全割裂开的。

答案四:考的是家长的焦虑指数

这一点最容易被家长忽视。

我所认识的一个男孩,他平时学得并不差,但逢考必“败”。原因是,妈妈对成绩的高度焦虑对他产生巨大的压力,比较重要的考试前需要服用安眠药,考试过程中的担心成为他关注的焦点,考试后的他需要面对妈妈的责备。

久而久之,在这个恶性循环的周而复始之下,导致了他的自卑和低自尊,造成了他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也会严重地影响他的自我驱动力。

孩子无法冲破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妈妈焦虑构成的“紧箍咒”。孙悟空本领再高强,当唐僧默念紧箍咒时,也无法施展全部的神通。这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呢?

归根到底,考试考的是孩子的“学习力”。孩子有了强大的“学习力”,才能在未来处于不败之地,而以上的四点就是打造孩子“学习力”的关键因素。

只有看清楚“考试”的本质,才不会舍本逐末。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从根本的“学习力”上改善学习效果和成绩。

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抱着良好的心态,立足当下,打造无穷的“学习力”,未来才可以踌躇满志地冲过终点。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 END -

文章源于公众号:明了父母课堂-明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