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炫富“家住大别墅”,被人拆穿超尴尬!如何给他正确的三观?

新浪育儿
朋友昨天在接女儿君君放学回家的时候,女儿的一个同学问她:“阿姨,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大别墅呀?”朋友一愣说:“没有呀,你怎么这么问?”那个同学说:“你家君君说,你们家有一个好大的别墅呢!”

朋友看了一下旁边一脸尴尬的君君,没再说什么。回家之后,朋友问君君:“你为什么说我们家住在一个大别墅里呢?”君君很不乐意地说:“这有什么呀,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说自己家有好几套房子,还有同学说自己家住在别墅,他们都能说,我为什么不能啊?”说完就气鼓鼓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君君的这种行为就是她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在作祟。
相信不少家长都发现,如今身边许多孩子看起来年龄小小的,可是攀比炫富的心却很强!

比如有的孩子会对别人说:“我的乐高玩具都是正版的,不像XXX他们,都是歪牌子的便宜货!”
还有小朋友会说:“我的衣服都是XX牌子的,我从来不穿杂牌子的衣服。”有的家长也会很困惑,我平时没给孩子灌输攀比思想呀,怎么孩子就虚荣心这么强呢?
其实,学龄期的孩子,身心都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事情的认知功能尚不完善,往往是学习和模仿的。

周围环境的各种人物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炫富”的情况,这也反应了他正受到周围生活的这类角色的影响作用。
爱炫富的孩子通常自我意识比较强,很关注自己,也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攀比和“炫富”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那么孩子有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01
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贫富差距
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曾一度上了热搜:
有位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老师和同班的其他家长认为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跑车家长为自己辩论了几句,却被老师移出了群聊。
其实孩子自身哪知道豪车与普通车价格上的差异呢?在这个事件里,我们并没有看出开跑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攀比心理,反而是在家长身上看到仇富的嫌疑。

在这件事情里,最无辜的不是被踢出群的家长,而是那些被当成借口的孩子们。老师和其他家长在对开跑车家长表达反对的意思时,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介意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的。
这种差距在家长间是体现在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上,而在孩子间,则会体现在穿的衣服、鞋子、用的书包、文具上。
即便这些东西孩子们都相差无几,他们也会在日常交流中了解彼此的活动差异,比如出国旅游、境外夏令营等等,在这些交流中也会感受到彼此家庭经济条件上的不同。

既然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中,那家长们为什么还要一叶障目,用让换接送交通工具这种方式来刻意回避事实呢?
我们与其逃避这个问题,不如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培养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以避免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作为家长,大可借此机会告诉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有不同,即便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别人,也不用去羡慕和攀比,因为金钱不能代表一切,如果自己足够努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家庭情况,挣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0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眼里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他们的价值观在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
可是,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慢慢接触这个社会,也会因为父母的引导和教育而懂得万事万物都有价值上的区分,开始逐渐形成物质意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同侪压力”,百度是这样解释这个名词的: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侪压力指朋友之间的影响力,出自《圣经》(中文译本)。
我们通过一个通俗的故事来了解一下这个词语具体是什么意思吧。

美国有一个叫艾琳的女孩,出生于中产家庭。家人好不容易才让她上了贵族学校,但是她一上了这个学校,迅速地变得爱攀比、甚至跟家人闹矛盾。和父母的对立也越来越严重。
她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例如穿性感衣服,要美容、减肥等等,如果有一次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大吵大闹,甚至认为父母把她给毁了。就这样16岁时她就因为严重心理问题,加上结石并发症去世了。

谁是杀死艾琳的真正凶手?其实就是“同侪压力”。我们有时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快感。
艾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其父母没有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孩子。
试问一下,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子女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贵族私立学校呢,中间是不是也有攀比和虚荣的意思呢?
即便去了贵族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只能是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的,还是孩子的父母。
父母对于社会地位或者贫富差距分别心重,那么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就有了攀比心。

03
如何帮孩子克服虚荣心,改变攀比心理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父母有可能没有刻意去教给孩子物质间的价值区分,孩子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圈子有所了解。那么,如果孩子有了攀比心理,家长该怎么做呢?
01
引导孩子在其他方面进行竞争
我们知道虚荣心来源于攀比心,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虚荣心本质上是希望获得他人认同甚至赞美的心理,这个出发点没错。孩子要强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家长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毅力和良好习惯方面进行竞争。
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为动力,告诉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实现攀比的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

02
教给孩子正确地对待舆论
有的孩子自身可能对物质没有太高要求,但同学之间免不了被人评头论足,有些评论是正确的,但有些评论不免有失偏颇,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走向。
一旦发现孩子情绪受舆论的影响,要及时引导孩子提高自己的辨识力,告诉孩子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让错误的舆论左右了自己的思想。
另外也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正确看到自己的短处,不骄傲不自卑,面对自己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也可避免因高估自己实际做不到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03
引导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现代社会孩子状况频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和孩子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从事的职业抱有一颗平常心,降低自己预期,实打实地帮孩子确立好属于自己每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受父母影响,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地看待得失。
04
教给孩子学会理解和爱
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沟通和合作,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爱别人和爱自己,家长要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的团结协作能力。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有一颗感恩的心,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减少内心的攀比和虚荣。
总之,面对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家长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也不能视而不见,而是有技巧地、积极地介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文章转自微博:超级育儿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