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问答:王人平答为孩子准备一生的礼物(三)

新浪育儿
他们自诩“非常普通”的父亲和母亲。她说“当妈妈是一种修行”,每日将3个孩子不同状态和养育方式与众妈妈分享。 他自我介绍“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谈论的养育经充满“饱经沧桑”的自省,锐利而深刻。渡渡鸟文摘,王人平就“为孩子准备一生的礼物”的问题做了互动回答。

为孩子准备一生的礼物
1.@用户:我家孩子1岁半,女孩,多数时挺乖巧,但遇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不持续满足就性情大变,很拧,大发雷霆甚至经常打滚,这种性格还能改变么?
王人平: 不要如此轻易地把孩子的表现定义为性格,孩子以后一定会变,问题是变得如何,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养方式等。比如孩子经常发脾气,因为1岁半还不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你要做的是通过演示、游戏的方式发展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而不是以暴制暴。
2.@用户:我儿子读高一在校住宿因经常讲话本学期已经两次被停宿现在他有和班主任对抗心理严重影响学业我想找班主任谈谈该如何跟他沟通因上次他要停我儿子住宿,我向他求情了,然后他在班会课上当住学生面说看我儿子还像个人样,就给他一次机会,儿子说他总爱挖苦别人。
渡渡鸟文摘: 这老师严重的不称职。和孩子沟通能力差,说话水平差,能不能帮孩子转学呢。误人子弟的老师,愤怒!
3.@用户:怎么把握表扬孩子的“度”呢?如果过度表扬孩子,也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有很强的失落感吧?
王人平: 要少传递些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淡化得失、输赢。表扬孩子的做事的过程和态度,而不是天赋、个性和人品。如夸他“虽然你成绩提高的不多,但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而不是“你比以前脑子好使了,这次成绩有提高啊。”
4.@用户:“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和诸葛亮一样,我也担心5岁的女儿,她小脑瓜里面的“思想”太多了。
渡渡鸟文摘: 小脑瓜里要多装进清风明月,鸟鸣花香,思想太重了,思想是要靠生活,体验,一点点融会贯通的,装进太多,也难以理解。我赞同诸葛亮的话
5.@用户:老师,我小孩5周岁,一天到晚想看电视,如何办
渡渡鸟文摘: 给孩子比看电视更好的选择。陪孩子做,让孩子感受乐趣,孩子一定是圈在家里,小世界太久了。
6.@用户:三岁男,妈妈严厉,爸爸对管教宽松,有点儿宠。请问,这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谢谢!
渡渡鸟文摘: 会使孩子学会左右逢源,见人下菜碟。
7.@用户:巴学园,我尽量不向宝宝说不,可是她最喜欢抠肚脐,越不让她抠越要偷偷地抠,我该怎么办呢?
王人平: 找个可以抠的玩具让他玩玩,分散他的注意力,孩子的兴趣通常都有阶段性,过一阵就好了。越不越他做他越做就是孩子的特点,重点不是禁止孩子做这做那,而是多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来代替告诉孩子不应该怎么做。
8.@用户:和孩子共同渡过的闲暇时光,现在常用的是一起阅读,去公园,去电影院,去科技馆,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要和电视机争夺孩子啊
渡渡鸟文摘: 手工,运动,聊天,劳动,博物馆……很多很多。
9.@用户:发生问题了,我很想找个人问问怎么解决,可是可以问的时候,我却问不出来了,好像问题一大堆
王人平: 很正常。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寻找答案更难。而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去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结果不仅徒劳无益,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会让我们忽视和回避了更根本、更核心的问题。能找到问题所在的一个前提是“静下心来”。
10.@用户:最近一直在看巴学园的微博,解开了很多在养育孩子过程的困惑,内心也充满了对内疚和遗憾。 想请教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局限,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有没有办法弥补?
渡渡鸟文摘: 只要父母意识到,永远不晚。重要的是行动,改变从当下开始。耐心,坚持。
11.@用户:亲子阅读从宝宝多大开始?
渡渡鸟文摘: 随时。
12.@用户:儿子两岁九个月,女儿八个月,哥哥经常把妹妹正在玩的东西抢走,嘴里还念叨着"抢走",还会推妹妹,不让妈妈抱妹妹,请问妈妈应该怎么回应哥哥的这些行为,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妈妈爱他们一样多,期待回复,谢谢
渡渡鸟文摘: 不要过于考虑“爱一样多”这样的平衡问题。仔细体察自己的心,妈妈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哥哥的这种做法符合三余岁孩子的习性,并不见得是缺失爱的敌意,妈妈不要过于紧张。
13.@用户:我对待孩子经常会有一种内疚和自责感怎么办,越看你们的微博越内疚越自责,越觉得原来做的太错了,怎么办
王人平: 弗洛伊德说:“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数不清的创伤。”我们做父母的,要先接受自身的局限和生活中的诸多不完美,放下力不能及的焦虑,无论到什么时候,都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14.@用户:儿子两岁三个月,怎样培养他阅读的好习惯
渡渡鸟文摘: 亲子共读,每天拿时间出来,每天20分钟。坚持下去。
15.@用户:与老人家带孩子的观念有冲突,怎么处理才好?
王人平: 如果只是观念上的不同,而行动上能保持基本的一致,那问题不大。如果真的是“双轨制”,那弊端太大了。有一点你要明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你要主导孩子的教育,否则是你的失职。
16.@用户:女儿5周岁半,对幼儿园里的事总是报喜不报忧,犯了错误不准说。怎样引导孩子与父母分享喜忧?
渡渡鸟文摘: 报喜不报忧的孩子,是自己心里装事的孩子啊。如果想让孩子分享忧的一面,父母可以试着和孩子谈谈自己遇到的小忧虑,注意是小的,不要真把那么小的孩子当心理医生哦。通常是,自己谈了,形成谈话机制,孩子也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