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探访皮村手记:熟人眼中的范雨素

新浪育儿

关注

离北京首都机场车程不到20分钟,有一个叫做“皮村”的地方,它还保持着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风格,小小的二层小楼,老旧的旱厕,街边随处可见的小猫小狗,村民不疾不徐的在街上走着,村子静谧安静。

这就是皮村,这就是范雨素笔下的皮村;这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却因范雨素的爆红,而喧闹了起来;而皮村,也是这次我们采访的目的地。

范雨素的走红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

《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迅速走红,很多人纷纷转发,一夜之间在网络上爆红,无数人被这篇文章触动。在文章中,范雨素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她所看到社会森罗的万象,她讲她的童年,她的育儿经历,她的工作经历,她的家人,她所看到的一切一切。这世界虽刀枪林立,但她内心深处仍然诗意栖居,在她的朴实文笔和故事里,我们找到了和她相似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是范雨素,共同面对现代烦躁的社会,我们在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中,寻找爱与温暖的人生真谛。这世界信息太多,纷杂太多,范雨素的文章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

范雨素在《我是范雨素》谈到她从事的是育儿嫂的工作,育儿是我们太熟悉的行业,育儿嫂多见,但是文笔这么好的育儿嫂却很难得。对于范雨素,我们有太多的疑问萦绕在心头。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踏上了范雨素的采访之旅。

探访范雨素

躲进了古庙里的范雨素

然而,迷雾并未揭开。4月26日中午,我们赶赴皮村活动中心,却没想到扑了空,范雨素手机关机,家门紧闭,根本联系不上本人。

《我是范雨素》文章的大火,让范雨素感觉猝不及防,她第一次投稿《农民大哥》只有5000左右的阅读量,而这次却以10万+的阅读量刮起一阵旋风。对于这次忽如其来的爆红,范雨素有点焦躁,甚至有点不自然,在她发给媒体的微信中,她觉得自己“火”的太忽然,于是躲到了古庙中去避世,寻找范雨素成了一个困难事。

提起“范雨素躲进古庙里“这件事,皮村活动中心的小张也很无奈,“你想啊,普通人遇到这种事肯定很慌乱,这几天媒体一波一波的来,昨天有20多家,今天就翻了倍,刚才又有两个电视台架着机器过来。一般人也都受不了这件事,你们得理解。”另一位工作人员小李拿出手机让我们看她的通话记录“给你们看,现在我们也联系不上她,她电话关机,微信也联系不上,先回去吧,有了消息我们就联系你们。”有的工作人员,还向我们安利晚上活动中心准备演出的戏剧,“我们晚上有一个挺好的戏剧,有时间的话,你们可以来看看,看不懂就说看不懂,别说看懂了。”

有二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围在皮村活动中心附近,各路记者大吐苦水,互相打探消息,大家纷纷表示联系不上范雨素,有的记者甚至决定要“杀”到范雨素的老家去采访。其中还有很多家出版社,想和范雨素聊聊她想出版的那本长篇小说,看看能不能拿下独家版权,做个“大热门”。各种媒体围在皮村活动中心,直到半夜都还有媒体在苦苦等待。

“她是个普通人”

在采访本人扑空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了范雨素身边的人,我们采访了她的邻居以及她身边的人,从零碎的片段中,尽量还原出一个他人眼中的范雨素。

同在一起上课,皮村文学小组的人对范雨素有着更多的了解。皮村文学小组是皮村当地打工者的精神之家,很多打工者每周日晚上聚集在这里共同进行写作学习,除了会学习一些经典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之外,还会对社会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范雨素就是其中的一员。

皮村文学小组的负责人付秋云,认为范雨素就是个普通人,她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在皮村,在中国,有着千千万万的像范雨素一样的人。范雨素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这无数平常人中的一员。皮村文学小组经常组织向外投稿,范雨素在其中“算是投稿量较低的。”

皮村文学小组的老师张慧瑜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范雨素是他的学生,他把范雨素叫做范大姐,在他看来,范大姐读过很多书,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作品,她都曾经读过,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她有点胆大“有次,下课后,她和我说要写本长篇小说,当时我吓了一跳,因为很少有学生会写这么耗时的作品,只能鼓励她先把小说写出来。”

我们也采访了同是皮村文学小组的其他成员,他们对范雨素印象不深,只记得“范雨素记忆力特别好,有些老师上课提到的诗词,她总能准确的提供出处,而且在上课发言时总能说出很多自己的观点,再多的,也没有别的印象了。”

“挺老实的大姐”

在问完皮村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了皮村的村民,想从他们的口中套出点什么干货,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范雨素是谁,只知道这几天有很多人来找她。

我们就近采访了在皮村活动中心超市工作的小张。在他看来,范雨素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老实大姐,“人很好,就是不爱说话。”在皮村活动中心附近生活村民提到范雨素,都一脸茫然“不是很熟,是不是那个参加文学小组的范雨素啊?”对于皮村文学小组,他们只知道总有人进进出出,具体做什么却真说不出来。

对于范雨素火了这件事,村民们都感觉“挺有趣,挺新奇的”,之前没有这个经验,现在媒体都来了,他们也就跟着看热闹,大家你一句的一句的接受采访,看看能不能给媒体提供更多素材。

几经周折,我们联系上了范雨素的在皮村的几个好朋友,他们虽然已经离开皮村到建筑工地去打工,但仍在朋友圈转发了很多关于范雨素的内容。

母亲

在提到范雨素的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母亲”这个关键词。村民们说她是个辛苦的单亲妈妈,更多时候“她是女的,我是男的,平时不怎么接触。“

“我的孩子,成了有妈的孤儿”

皮村文学小组的老师张慧瑜看来,范雨素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不向生活屈服,不向生活抱怨,坚强的面对生活的挑战。范雨素是一个单身母亲,她独自养活两个孩子,虽然她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她却有自己的育儿经。范雨素认为“小孩在一两岁的时候教育的的好,长大就好带”,在日常教育中,范雨素也注意让女儿养成自立自强,同情弱者的良好品行,经常买书给孩子看,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张慧瑜看来,大女儿虽也没受到过高等的教育,但是良好性格的养成,和范雨素长久以来的言传身教,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慧瑜老师特别向我们展示了范雨素的两首诗,第一首是2015年,范雨素曾经写了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诗,在诗中她饱含深情的写到“所有的苦/我都能够吃掉/我想让我的孩子享点福。”她在无数个黑夜当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代替孩子承受苦难,而孩子以后可以多享点福。第二首是范雨素的诗朗诵作品,范雨素曾经从事家政类工作,在工作时她看着别人的孩子,有感而发“为了生存/我做了城里人的保姆/我的孩子/成了有妈的孤儿”,她看着雇主家的孩子,经常想起自己没人管的女儿,而常常因此流泪。

“我见过她女儿”

在皮村活动中心的王德志看来,范雨素是个伟大的母亲。范雨素工资不高,为了养家有时还要去做小时工,但即使收入低微,她仍然坚持把二女儿送到学费高昂的衡水的私立初中就读,目的在于希望二女儿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至于为什么范雨素在皮村租房,王德志提到“是为了她的女儿,方便她女儿回家”王德志还回忆起她的女儿,认为范雨素的二女儿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姑娘,不怎么说话。虽然见过几次,但没什么接触。

王德志认为范雨素是个很善良的人,她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这一话题。“她自己是个母亲,女儿又在衡水读书,因为感同身受,她自然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话题特别关注。”

范雨素在《我是范雨素》中饱含深情的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慈祥的,善良的,是永远爱着自己的,而写《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帮受了欺负的81岁老母维权。她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在成长为母亲之后,又尽力教育孩子,这种生生不息的教育和人生的接力,正是做为母亲令人感动的地方。

在这世界上,有着千千万万的像范雨素一样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普通的人;但是在做母亲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伟大。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疑惑加深

因为没有采访到范雨素本人,随着采访的推进,我们的疑惑不断加深。

范雨素究竟从事什么工作?

从范雨素写的《我的一日活动》这篇文章来看,在2014年,她似乎在宋庄镇明星学校工作。

据同是皮村活动小组的小张回忆,“我认识她时,就是前年(2015年),她好像是个老师,是志愿者老师;去年(2016年)好像是育儿嫂,现在好像在做小时工。”

在提到范雨素的工作时,很多村民有表示不太知情,有人认为她从事家政工作,有人认为她在做保姆。

在问到她怎么找到育儿嫂这份工作时,村民们表示,她可能有自己渠道,但更多的,也不清楚了。

范雨素有做育儿嫂资格吗?

一个村民提起范雨素,认为她普通话说的很不好。因为朝夕相处,育儿嫂对于孩子的早期语言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普通话都不好的女性,真的有资格去做富商家庭的育儿嫂吗?还是媒体混淆了她的工作,她只是普通家政服务人员,却被误认为是育儿嫂?

此外,范雨素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写到她曾经在富商家做育儿嫂的经历,这种泄露雇主隐私的做法真的好吗?

因联系不上范雨素本人,这些疑问成为萦绕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新浪育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