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得学会忍让

新浪育儿

孩子:“呜呜……姐姐把我的饼干都吃光了。”
妈妈:“没事,妈妈再给你买。”
孩子:“我现在就要吃,你现在就给我买!呜呜……”
妈妈:“别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孩子:“你要批评姐姐!”
妈妈:“你是个男子汉,得大方点,让着姐姐。”
男孩子伤心时也会哭。要求男孩子不能哭,就是阻碍他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产生男人不该自由表达自己情绪的错误认知。
同样,对女孩子说“哪有女孩子这么疯的”“女孩子就要文静贤淑”,也会误导女孩。这会让女孩子认为,女孩个性不能太张扬,要做好贤内助,生活上要依赖男人去生存。
在我们的社会中,普遍存在“性别角色”,即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不同性别,从态度、性格、行为、语气到取向等各个方面所规定的一套所谓正确的生存模式。换句话说,男人要像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样,这样的性别分类就是性别角色。
在古代,男人样、女人样都是被标榜的美德,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本该大刀阔斧取得社会成就,挑起养家糊口重担的男人,却像女人一样行事小心翼翼,凡事谨慎小心,缺乏“男子汉气概”。或者,本该勤俭持家、料理好家务、相夫教子的女人,却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这是很难被容忍的。这种思想要放在现代,就是不折不扣的“男女不平等”思想,会受到世人抵制的。
如今,性别角色的区分已经淡化很多了,但是,我们周边仍然存在着类似的偏见。而且,人们还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思想移植到孩子身上。比方说,男孩子要学跆拳道强健体格,要有担当,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女孩子要买玩具娃娃,要上钢琴课或美术班,要留长发、穿裙子。男孩子要穿蓝色衣服,女孩子要穿粉红色衣服等。这些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角色”思想的体现。
男人和女人存在生理上的本质区别,但也没有必要非得按照“男人都要像男子汉,女人都要有女人味”的规则去限定人性的成长。父母也要懂得开发孩子的个性和多样性,不要用男女性别作为判断标准,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养方式。
本文由华夏盛轩授权摘自《毁掉孩子的话 成就孩子的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