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吃药会不会好?
有次参加广播节目,当时禽流感的新闻正热,主持人在开播前私下问我说:“听说你们医生自己感冒都不吃药,让它自己好?”这让我回想到十几年前,当时还没有血汗医院这个名词。有一次值班,结果我自己发着高烧,窝在棉被里畏寒发抖,但是一接到护士站的电话,还是要立刻跳起来处理患者的问题。当处理患者的发烧时,说不定医生自己的体温比患者还高。
感冒一定要吃药吗?就我自己而言,可以多休息就多休息,可以多睡觉就多睡觉,记得补充水分,如果不饿的话就少吃点东西。但如果症状严重,例如发高烧、头痛、肌肉酸痛、严重鼻塞、有痰咳不出来等,还是会吃药。另一种情况则是为了保持一定的精神与体能,例如必须看诊或值班,就算身体还不到那么不舒服的地步,也会选择吃药以利于工作的进行。
不过别忘了,我是大人,而且是医生,能随时掌控自己的症状。在患者回家后,医生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嘱咐按时吃药,除非未来会有云端照护系统,可以让医生监控。儿科医生开的感冒药,大多只是缓解症状,不至于将症状完全掩盖,在下一次回诊时,可通过对药物的反应来判断疾病的严重度。如果按时吃药但症状一直没有改善,就会特别注意并发症。如果不按时吃药,而且症状也没改善,那就不容易判断是因为病情恶化或只是纯粹没吃药的关系了。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病情有改善,小孩也没有多大的不舒服,而且确定只是一般的感冒,没有并发症也没有过敏体质,那么不吃药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症状持续太久或逐渐恶化,却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敢用药,就未免太因噎废食了。别忘了,药物存在的目的,还是取决于它的“正”作用,如果副作用真的那么大,就算没被禁用,医生也不会开。
其实对西医来说,西药的成分可以清清楚楚列出来,反而比较好控制。一般大众对西药存有许多误解,因而产生太多无谓的恐惧。例如药物由肝脏代谢,可能被解读成伤肝;药物由肾脏代谢,
可能被解读成伤肾;国外标示“非医生处方不得使用于儿童”,到国内就被解读成“不得使用于儿童”了。最怕的是有人因为不想吃药而不去看医生,每次都要硬撑到快不行才就诊。其实不吃药和不看医生是两回事,如果医生许可,看医生也不一定就要吃药。
那一年在值班时发烧的故事还没讲完,现在推测当时应该是得了流感,而达菲在那时还是新药,因此也没机会使用。值完班后,自己乖乖去挂学长的门诊,检查结果显示并发细菌感染,于是按时吃完抗生素的疗程。总而言之,会自然好的感冒不一定要吃药,但如果感冒很不舒服或一直没有好,就别再撑了。若是有一定时间疗程的药,像是达菲或抗生素,就算症状减轻了,还是得按疗程服用完毕。
Q:感冒药一定有效吗?会不会有副作用?
关于感冒药的副作用和效用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广义的感冒,使用的可能是综合感冒药,而且越小的小孩越没办法完整且清楚地表达出症状的变化,因此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变数,所以才会有感冒药对感冒症状没有帮助的结论。这类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提醒家长不要乱买成人药给小孩吃,因为万一过量还是可能会有副作用。
另一种情况是,针对某一个症状,1000个人吃了同样的药以后,有200个人变严重,有200个人有改善,统计分数的结果是此药无效。但在实际上,对有改善的这两百人来说,这药其实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有能力再进一步分辨哪些人吃了这个药会改善,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那么这个药还是有它治疗的价值,只是要看用在什么患者身上。
国内看病很方便,而且不像国外那么贵。如果医生能将疾病再细分成不同种类,按照每个人的体质开适当的药物,再依患者的反应来调整,这样的用药效果,会比不管什么感冒都吃一样的药物要来得好。医生的诊察就像是车子的方向盘,药物就像是引擎,如果方向对的话,早晚会到达目的地,如果方向错的话,再怎么催油门都到不了。
本文摘自由青岛出版社授权的《0~10岁小儿健康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