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中小学教学改革:减负、增效、提质是重点

现代教育报

关注

在近期举行的北京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曾表示:改革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近年来,在北京中小学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堂又该如何改革,才能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呢?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

路径1 减负

情景教学源自生活跨学科融合实现课堂减负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以融合情景教学为主,通过将书本知识转换为具体实践,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多学科课程融合进行学习实践,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减负。

该校的李全顺老师,以数学和科学知识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了一节《慧眼识盲区》的学科融合课。李老师将五年级数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与“安装小区摄像头”的现实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提出问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与发现”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分析,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与表达,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研讨交流碰撞中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认识和综合能力。

而在另一节三年级融合课《我的旅行我做主》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整堂课上,师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完整的旅行计划,学生们以小组研究的方式完成了包括费用预算、交通、住宿、景点、物品准备在内的旅行计划,学习内容融合了历史、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将学科内容以“旅行”为主线串联起来,不仅让课堂学习内容提炼精简,不再变得冗长无味,学生更是动脑又动手,学起来更轻松。

对此,五一小学校长陈姗认为,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重点是要全面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陈校长认为,在课程改革及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专家观点

学科融合考验教师加工力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向度之一是学科的跨界与融合,知识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更加强调综合。但我们需要明确,学科跨界不等于消除学科边界,更不意味着知识的模糊。教师一方面要将学科核心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需要,将经过教师自己加工的,具有创新性的“跨界”知识传递给学生。

路径2 增效

信息技术助力课堂师生互动实现增效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开展教学,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帮助师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二年级组教师石磊的语文课堂上,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古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与学生进行了一场与陶渊明的“古今对话”。学生通过学习设备上的“畅言智慧课堂”,一边学习古文,一边与老师开展实时交流,将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想法和体会一键发送给老师,让石磊能够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在技术的支持下,我和学生共同打造了高效率的智慧课堂。在课上,我不仅能够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问题,还能通过教师平台,看到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对此,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本部执行校长王自勇表示,学校通过利用新技术,构建了包括基础、拓展和探究性的课程群,实现了育人环境、课程形态和课程组织的优化统筹。

■专家观点

互动教学要巧妙设计

赵方红(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生命力,教师必须在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上下工夫。首先,教师要在组建小组上考虑周全,合理组建小组,保障合作的有序实施。不妨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科学分工、明确职责,在组内结成互助对子。其次,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选择相应的内容,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学习任务。问题和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和发展空间,要兼顾不同层级学习水平的学生,处理好自学、互学、展示、点评、拓展和总结等师生行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调配好时间比例和活动空间;最后,教师还要重视小组集体评价,以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学互助、互促共进。

路径3 提质

师生创新自主学习合力提升课堂质量

如今,“老师站在讲台中央”、“死记硬背”等传统教学模式正在被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模式训练等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科学引领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学校通过研究实践,创新开发了“在辩论中掌握微写作”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开展课堂辩论,从而主动搜集材料、提炼观点,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网状互动,老师到位的点拨,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培养思辩和表达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校长王利如表示,这种从“课型的活用、参与的活跃、思维的激活、指导的鲜活、评价的灵活”等维度打造出的“活力课堂”比传统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专家观点

应提升教师自我认知力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要想更好地和学生一起开展学习探究,教师应具备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悬置已有的感觉和经验,对任何现象和问题都不忙于也不轻易做判断、下结论,时刻要有“清零”状态,放下“身段”、走下讲台,时时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观察周遭世界。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可以支配一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课堂反馈等完全由教师掌控。而今,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权威。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学方式的发展变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日趋多样化,使得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也由传统单一的“一对多”向小组合作式、团队式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更要求老师转变、提升自我认知,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时代不一样了,学生也不一样了,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去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需要,将经过教师自己加工的,具有创新性的“跨界”知识传递给学生。

■马上就访

互动教学要巧妙设计

楚江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就要使学生确实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探究式学习,与教师形成合作的学习关系,不妨可以参考“3+5+2”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单理解为“自主+合作+引导”。

首先,教师要将学习内容的30%给学生开展课下自主学习,它强调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只有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50%的内容要通过课堂小组学习来实现,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开展互动学习小组,使学生建立伙伴式学习关系,开展合作学习。最后,教师要将学习内容中20%的知识通过引导和点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往往是一些重点或难点,是学生不能够通过前两个环节来完成的。

此外,要想真正实现课堂的变革,教师要提升能力,做好课下“功课”,不仅要吃透教材、理解教学大纲,更要研究课标,利用自身优势,将知识总结、凝练,找准教学重点,才能给学生构建一个更为高效的课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