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整本书阅读”?教育专家来支招!

现代教育报

关注

近几年,“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很火。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与传播,“整本书阅读”从一个普通名词变成语文教学的专用术语,热度一直不减,甚至可以说是热得烫手。

在当下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语境下,“整本书阅读”格外引人注意。为什么要读整本书?怎么读?读完以后还需要做什么?

从2016年起,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就启动了“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项目,以行动研究方式探索学生阅读素养提升。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该项目组的部分教师,请他们讲讲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方法。

为什么要读“整本书”?

让孩子成为“成熟阅读者”

近些年,读书类APP层出不穷,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迅速了解到一本书的主旨要义,变得“博览群书”。在这种网络时代背景下,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为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精读几本书上面呢?

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表示,选文式阅读是目前语文教材的常态,基本上都是散文,顶多几则短篇小说,不超过1万字。这就带来局限性,文章比较短,都是碎片化阅读,而“整本书阅读”就提倡学生沉浸在长篇作品中。尤其是学生读经典作品时,更需要读原著,接触第一手材料,形成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军庆老师也是海淀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整本书阅读对象是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阅读的初级阶段,进入到“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新阶段。而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通过阅读进而扩大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思维,也就是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关注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军庆老师认为,要通过“整本书阅读”等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提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分析、阐释说明、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创造应用等六种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品质。

他进一步解释说:

“信息提取”是指学生阅读完相应材料之后,能够提取出最基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具体信息。

“整合分析”是在信息提取基础上,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主旨、事件的详细过程进行整体理解的过程。

“阐释说明”是读者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中信息、内容进行的基于理解基础上的解释和说明。

“推理判断”是读者能够根据文本关键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推测。

“反思评价”是读者结合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生活经验对所读文章内容、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和判断。

“创造应用”则是读者在作品的启发下,基于作品部分内容和整个作品基础上所开展的创意性活动,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迁移和应用。

“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而是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成熟阅读者,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

怎么阅读“整本书”?

给孩子搭个阅读“脚手架”

什么样的书适合“整本书阅读”呢?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给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读名著、读经典。但很多名著都是“大部头”,学生该怎么读呢?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四个保证是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从而产生愿意读的情绪。”北京市师达学校教师龙慧慧认为,有趣的导读课、读书推荐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有获得感,渴望读。

龙慧慧告诉记者,从学生阅读兴趣出发,确定阅读书目后,就可以进入“整本书阅读”。她提出了一个裸眼阅读的概念。“裸眼阅读的好处是不受任何资料的束缚,不用盲从前人的观点,不戴有色眼镜,不抱成见,不先入为主,仅凭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去品读、去理解。这样不仅便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给予学生安静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真正实现深度阅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葛小丽还提出一个形象的建议——在阅读之初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阅读的“脚手架”。

葛小丽解释说,阅读“脚手架”可以包括几个“你理解故事了吗”“你如何与故事产生共鸣”“你是否认同故事中的情节”等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初始阅读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对于读名著、读经典来说,梳理情节、了解文章发展脉络是阅读深入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学生读懂内容、了解情节,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杨志华还提出可以将一些思维工具引入阅读,比如平行进程图用以捋清章节和情节发展、折线图用于梳理紧张激烈情节等等。

杨志华还建议,如果遇到故事性非常强的著作,可以用猜读情节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猜标题到猜人物、猜情节及人物情节之间的联系,再到最后自己的感悟,让阅读过程更加曲折动人。

“整本书”读完以后做什么?

用创意阅读成果代替读后感

整本书读完了,接下去做什么?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用任务制度来奖励孩子显得非常必要。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每一次的阅读任务,孩子都会相应地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成果。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军庆老师指出,这些阅读成果是评价孩子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透过这些阅读成果,可以看到孩子们思考的痕迹和总结的过程。

除此之外,在一本书的阅读完成之后,通过作品发表、电影拍摄等手段还能进一步激发孩子创新创造的热情。这种阅读成果本身带来的快乐,就能成为激励孩子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过去比较常见的阅读成果输出是读完一本书就让孩子写读书笔记。而在提倡阅读培养思维,阅读成果激发创新的今天,老师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根据孩子心理,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阅读成果。

如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杨志华老师,他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于是他想到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再现文中的留白内容。

他举例说,比如读《朝花夕拾》时,让孩子们画人物图来再现情节;读《红岩》时,让孩子们画小萝卜头的头像,则是让孩子们运用文字内容展开联想。“同样是画,目的不同,这种工具的使用最终目的还是对内容理解的变形考量和形象思维想象能力。”

相对于静态的画画,北京师达中学的龙慧慧老师则更偏好动态的成果输出。在引导孩子阅读《骆驼祥子》之后,她带着大家给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和故事写歌词,并配乐演唱,这种个性化的展示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整本书阅读在通读之后,为了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往往还要进一步精读书本,让孩子们进一步挖掘名著内涵,体会作者的匠心。

为了促进学生的精细阅读,北京市清河中学的何宗英老师有一个妙招,她仿照热门电视答题节目“一站到底”,设置了“一站到底之《红岩》”答题竞赛。

首先让学生们用一个星期熟悉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等。然后在班里开展知识答题竞赛,带孩子们一起回顾书本内容,对知识进行再整理。随后,还会请孩子们根据这场竞赛活动写一篇新闻稿件,将名著整本书阅读和语文教材的新闻写作学习结合起来。

在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中,阅读成果输出的形式多样,大致能分为语言表达、艺术设计、作品创编和戏剧表演等四类。在家庭阅读环境中,家长也可以活学活用,让孩子的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整本书阅读”应该如何选书

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一,选择的书目一定是经典。经典是经历时间的选择和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人孩子一起阅读的整本书应该是对孩子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第二,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图书。小学中段、小学高段、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适合的读物难度依次不同:小学中段可以精选绘本、童话、寓言等富于童趣而又生动形象的读物,小学高段可以从优秀小说和人物传记入手,到了初中则应重点阅读经典名著。这些书目的选择首先要适合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综合考虑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等标准。

第三,结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选择课标推荐的、与教材相关联的阅读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学科学习与阅读实践相互支持、互动成长。

第四,最好选择与学校的文化特色、主题活动、传统节日等相关联的书目,使阅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第五,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听取其他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推荐好书。

根据阅读能力的六个训练点,将图书归类其中,同时选定哪些是大人孩子共读用书,哪些是需要巩固阅读能力的练习用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有层级的阅读能力训练书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