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的自恋是健康的?

新浪育儿

有些父母会担心孩子过于自大,总是对自己信心满满,还喜欢夸海口说大话。每到这个时候,父母会有丝丝的担心,孩子是不是太自恋了?这种性格发展下去会不会有问题呢?
所以今天想要分享的观点就是:父母们请放心地让小孩子们自恋吧!因为他们的自恋在目的初衷、实现的手方法、以及对自己迷恋的程度上都并不过分,完全没有达到病态。当父母看着自己的女儿,在镜子前各种装扮,甚至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啊?是哪里的公主?怎么这么漂亮呢?”当父母看着自己的儿子,举起柔弱的胳膊,在全家人面前耀武扬威,大声宣讲“我是咱们家的男子汉,大力士!要是有坏人来,我能把他们全部打得稀巴烂!我是超级英雄!”。面对诸如上述情况时,或者比上述情况更夸张时,父母也真的不必担忧孩子的狂妄自大和无知,这只是他们自我认可的满足,以及对自己的未来期待而已,完全算不上“自恋”。
那么什么才是自恋呢?自恋是当个体对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乃至陶醉到入恋的心理表现,这种个体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地夸大自己,在心理学中被解释为当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自我意识时,就会出现自恋的病态。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版)中所述,自恋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指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魅力或理想爱情的先占理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力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有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当成熟的个体有上述症状时,可以被诊断为是一种病态,需要治疗。而当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谈及一个个体自恋时,也通常带有贬义,说明个体自负,不懂自知之明,忽视现实,盲目自大。
而小孩子在年幼期间,也很容易表现出自我夸大,自我崇拜的现象。大家可以结合上述自恋症状,不难发现孩子有时候确实存有上述表现,比如嫉妒别人、需要过度的赞美,想要特权待遇,夸大自己的才能等等,常常也超过五项,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诊断孩子为病态“自恋”,更不能贬低或是限制孩子的“自恋”。因为孩子的那些“自恋”行为,不仅不是心理疾病的表现,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行为。比如孩子常常喜欢说“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漂亮的!我跑得最快!我全班第一!”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体现,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对孩子来说,自恋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爱我欣赏和自我接纳,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增强抗挫能力。
为什么同样是自恋,成人就需要治疗,而小孩子就是健康的呢?首先,从诊断标准上来看,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上述症状都是针对成年早期以后的个体,并并包含为未成年个体,因此这些标准并不能套用在小孩子身上。其次从人格发展阶段来说,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发展中,并没有完备,大多处于自主对羞愧怀疑以及主动对内疚阶段,他们正需要大量的积极反馈(包括来源他人和自身)和反复的实践尝试,才能获得自主又主动的积极的自我概念。鉴于此,小孩子的自恋都是满足自己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不是病态的忽视他人的需求,也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任何人,更不会表现出过激的傲慢,在行为背后的意图层面孩子的自恋和成人就有很大得不同。孩子是发展所需,而成人是病态所致。孩子难以多元思维、客观评价、缺乏相应的道德判断。成人和小孩子存有太多的不同,比如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处处为自己的物质的和心理的利益考虑,而小孩子则只是满足自己内心受到接纳合格赞赏的需求,仅是为了鼓励和愉悦自己。病态的自恋往往会对赞美成瘾,还会为了获得赞美不惜一切代价,比如自毁、自虐达到被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目的。而孩子想要得到关注,不会坠入不惜一切代价的疯狂状态,他们通常只是适度表达出内心的渴望和需求。简单来说,小孩子是因为没有完全发展和获得成熟的“自我意识”,因自我意识不完善而表现出自恋,而且成人则是应该已经完全发展并获得但却因各种原因没能达到,因自我意识缺乏而表现出自恋,这是二者的关键差别所在。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直译成中文是水仙花,来自一个美丽的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自恋也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是我们还需要把自恋分成一般性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自恋是人性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多少有一点。但符合上述自恋型人格诊断标准的,则只有极少数。
除了言语表达,孩子在实际行动中也确实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会有说话不算数的现象,即使事实结果真的证明,他们严重高估了自己,孩子们也往往会嘴硬,不肯否定自己(可参见之前的文章《父母要守信孩子可以说话不算数》)。孩子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会让他们感到成倍的疼痛和压力,而小小的年龄还无法忍受这样的痛,他们才会选择回避、否定或是忽视。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必急于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失败和不能,勉强让孩子反思只会令他们恼羞成怒,情绪暴躁,只要告知结果即可,孩子能接受的话,可以讨论一些补救措施,到此为止即可,不要画蛇添足。因为孩子会在内心重新评判自己,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往往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骄傲,随着孩子内心逐渐强大,他们自会逐渐客观完整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而这个过程,则是孩子心智成熟发展的过程,非常隐秘,但却真实存在。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