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进入升学季 家长的教育焦虑咋纾解?

新华网

关注

为求合适学位 辗转四座城市

“我家的情况,合肥的公办学校孩子肯定进不去,民办学校又担心教育质量不好,而且还牵涉到搬家、换工作,但再麻烦,为了孩子也要迈出这一步。”5月20日,看到亲友转发的合肥市最新义务教育招生规定,在浙江省杭州市工作的陈先生说。

陈先生的老家在皖北,十多年前,他和爱人调到浙江省宁波市工作,并在那里买房安家,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两年前,陈先生又因为工作变动,离家到杭州市工作,妻子留在宁波,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读小学的女儿。

“对我们这样分居两地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是最让人忧心的事了。”陈先生说,孩子读小学还好一些,一旦升入初中,不仅学校离家远,要考虑交通安全和接送问题,还可能要面临课业辅导、青春期逆反等问题,妻子一个人很难应付过来。而且初中学习压力大,为了让孩子周末和节假日能休息好、减少奔波,家庭团聚的时间也将大大减少。

思来想去,陈先生觉得还是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才最有利于女儿的学业和家庭的稳定。陈先生的单位可以为孩子联系杭州当地的初中入读,但单位联系的学校教学质量特别高,女儿在宁波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即使能进学校,成绩也肯定跟不上,妻子的年龄和工作性质,到杭州也不好找工作。

陈先生又把目光转到蚌埠、合肥两个城市,他有信心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如果老婆能放弃事业编制,随便找个工作应该也不难。不过时间不等人,在他和老婆犹豫不决时,女儿已升入小学六年级,无论是换工作还是买房、转户口、报名升学,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今年想进合肥的公办学校是不可能了,我现在打听,主要还是为以后转学考虑。”

在陈先生加入的一个“小升初”家长群里,有700多名家长。合肥市各中小学校的报名、招生信息,小升初考试辅导材料及民办学校收费信息等不停刷屏。一些知名学校的招生“内幕”消息,更是引来众多家长关注,其中一位家长称,自己根据“内幕”消息找了学校,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也“塞进去”报个名,“但打电话没人睬,去了很多次也进不了学校,我隔着门把孩子的报名材料扔进学校里了。”

投入成倍增加 家长焦虑难减

“大宝从小学到初中,各种教育费用在一块,花了将近20万元,二宝的花费还要多。”合肥家长段女士说,自己的教育投入,是父辈的好几倍。

成倍增长的家庭教育投入,并不能换来段女士面对教育的从容心态,她反而更加焦虑了。

“我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学区房、择校,大家比着上兴趣班、补习班的事情,家里再重视学习,要花钱的地方也是有限。”段女士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家长都舍得花钱、花精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长一步考虑不周,耽搁的就是孩子的前程。从今年初开始,她就在托人找关系,希望在9月开学时,能把二宝送进附近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在稀缺的教育资源之外,很多家长还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课业辅导等问题,深感焦虑。

孩子升入初中后,皖南泾县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李大嫂结束了打工生活,进城租房陪读。孩子读初二以后,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她和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原来,李大嫂给孩子报了不少辅导班,不仅晚上要补习,连周末时间也排得满满的,上课难免发困走神,“老师说孩子有点偏科,我就想给孩子补一补,不偏科的也想再提高一下成绩。”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焦虑,成绩好,家长也未必就轻松。

孩子读初中后,每天7点钟要到学校并检查完前一天的作业,很多作业要求家长签字。合肥市经开区家长赵先生感到不可思议,“我的孩子读小学时,就能自己把作业完成得很好,没有必要让我再去签字。还有,我觉得到校时间太早,课间、中午都可以检查作业,没有必要早晨6点多钟就往学校赶。”

赵先生曾为此向老师提出过异议,但老师认为他在搞特殊化,不配合学校教学。“别的家长都很拼,你不拼,就显得比较异类,也担心老师对孩子印象不好。”赵先生说,他因此成为众多焦虑家长中的一员。

调动各方力量 共同减负降压

专家认为,纾解教育焦虑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逐步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家长过度焦虑的心理加以疏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平衡之间的 矛盾。“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期待。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应当着力改变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级之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顾辉博士说。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进入竞争状态,追求上名校、进重点班、参加各种考试、竞赛。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难免会人心惶惶。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有力措施为中小学生减负,但学校减压,家长加压,又把孩子送到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减负”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针对家长的教育焦虑,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家庭缓解教育焦虑情绪。”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提案中建议,妇联、关工委、宣传等部门以及村(社区)等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帮助家长切实转变只有“上重点大学”才是教育成功的观念,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借助视频音频交流手段,通过“代理家长”“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帮助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分数越高,上的大学越有名气,将来才越好找工作,收入越高,各项保障越好。”采访中,来自皖北农村的家长赵强告诉记者,当农民工的切身经历,让他把两个孩子都送进县城读书,考上了大学,不再走自己的老路,“现在懂技术的一线工人收入并不低,就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障远远跟不上。要不是这样,我其实不在意孩子在哪上学,就是不上大学,学门手艺也不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