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安全及急救措施

新浪育儿
焦点案例
2013年5月9日,陕西华兴某小学六年级三班女生李某,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200米赛跑项目时,刚跑了不到100米就不幸摔倒并当场昏迷。她整个人趴在地上,等老师赶过去准备把她扶起来时,发现孩子脸色发青已经昏迷。校方立即拨打120电话急救,负责学校安全的邵老师称,发现孩子昏迷后,由于其学过急救,加之现场刚好有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学生家长,两人立即将孩子平放在地上,并进行人工呼吸。随后救护车赶到,立即将孩子送到附近的145医院救治,但到晚上7时20分,孩子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全国已普遍将体育纳入中考科目中,强化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加上学校和家庭的配合,相信以后这种让人心痛的事件会越来越少。
小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注意事项
小学运动会参加人数多,竞赛项目多,运动强度大,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学校运动会前,各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比赛、交通、饮食等安全教育。遵守“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遵守赛场纪律,服从调度指挥,这是确保运动会安全的基本要求。
某小学举办春季运动会,三年级学生俞某与其他同学一起观看铅球比赛。
李某是参加这次铅球比赛的运动员。等李某之前的运动员投掷完毕后,担任裁判的教师到铅球着落地点丈量投掷距离,俞某等几位同学随该老师进入落地区内观看丈量结果。在老师和观看的同学尚未撤离运动区域时,李某接着投掷出的铅球,砸中尚未退出运动区的俞某的头部,致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右额额部硬膜外出血。因治疗费用协商未果,诉至法院。
因为李某、裁判和俞某都没有遵守安全规则而导致了该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李某不擅自投掷铅球,俞某没有跑到危险区域,裁判老师尽好责任,那依然会是开心快乐的运动会。这也告诫我们,小学生的安全大于天,所有的运动项目必须做好全面的安全防范工作。
参加运动会时,学生们必须遵守运动会纪律,这是安全的前提:
A非运动员同学在运动会期间,要按照位置就座,文明观看比赛,观看期间不许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不乱扔垃圾,不得擅自离开观看场地,不得进入比赛场地观看、代跑、陪跑、接人,不得横穿跑道或在跑道上逗留;老师可以安排1~2名同学安全接应长跑的参赛学生,在终点等候护理参赛学生,不能随意跑动,注意安全,避免和他人碰撞或被投掷的标枪、铅球、铁饼等击伤。
B各场地的裁判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监督运动员严格按照口令进行各项比赛,如果比赛中运动员出现扭伤、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时,裁判要立即停止比赛;如果运动员出现呕吐、休克等严重症状时,裁判要及时汇报学校,以便及时救治。
运动员的注意事项
凡发现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一律取消比赛资格,重感冒也包括在内。
运动员要严格按照报名表上的项目参加比赛,比赛前做好准备活动,以使身体适应比赛;在等待上场的时间里,注意身体保暖;临赛前不能吃得过饱,不饮过多的水,赛前半小时可以吃点巧克力以增加热量。
径赛中的短跑项目,如5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比赛为分道跑,运动员只能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得串道、抢道,妨碍其他运动员正常比赛,接力赛项目更是要注意安全;在进行投掷训练或比赛时,一定要严格按裁判老师的口令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因为这些器材坚硬沉重,有的还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自己被击中,导致意外的发生;在进行跳马、跳高、仰卧起坐等项目时,一定要准备好相应符合要求的保护垫;在进行单双杠项目时,除了保护垫,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避免从上面摔下来受伤;跳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裁判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要落入沙坑中;
参加足球、篮球等项目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
比赛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休息,要坚持做好放松活动,如慢跑等,可以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洗浴、吃冷饮。
运动会中常见的损伤及急救措施
运动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体育盛会,但稍不注意也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意外,因项目多样所以运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伤情,首先要确定其部位、性质、全身症状及并发症,才能做到正确急救。
运动伤有轻有重,急救者首要问题是抢救生命,如心跳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等都是必须要优先抢救的。
A颅脑创伤:轻者为脑震荡,一般无颅骨骨折,有轻度头痛头晕,有昏迷,一般不超过30分钟。重者颅骨骨折,会出现脑挫伤、脑出血、昏迷不醒等症状。对颅脑创伤病人,要分秒必争,通知医院前来及时抢救,要保持安静卧床,保暖给氧,不做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保持呼吸道通畅。
B颈椎损伤:跌倒时可引起腰椎、胸椎、颈椎损伤,以后者最为严重,如跌倒时头部着地可造成颈椎脱位、骨折,多伴有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医院迅速前来抢救。现场急救时,应让伤者就地平躺或将伤员放置在硬质木板上,颈部两侧填充沙袋,使颈椎处于稳定状态,保持颈椎与胸椎轴线一致,切勿过屈过伸或旋转。
C骨折:骨折部位一般都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骨折端刺破大血管时还有大出血。骨折或疑为骨折时,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对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有出血者要先止血后固定),使伤员在运送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免遭额外损伤,加重病情。
D扭伤及肌肉拉伤:不要立即用手按摩,可用冷敷减轻痛感,也可贴止痛膏,在承托受伤部位的同时可用绷节扎紧。
E呼吸停止者:伤者平卧,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F心脏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心脏。
G腹部伤:内脏脱出应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棉手巾覆盖。
H胸部伤:开放性气胸要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巾堵塞伤口,肋骨骨折应固定。
I出血:用手压、止血带等止血。
J较重的软组织损伤: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理创伤,无菌包扎防止感染。
总之,学生受伤后要在第一时间做好急救处理,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来源:《儿童安全与急救公开课》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