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才是火灾现场的真正凶手

新浪育儿
焦点案例
2011年9月,东莞市长安镇锦厦社区环村东路一废纸打包厂起火,着火面积约750平方米,事故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
据旁边建材店一目击者称,起火是在半夜,很大的火,不过很快就扑灭了,但烟很大。大门打开后,有很多人跑出来。经统计,伤者大部分都是吸入过多的浓烟,烧伤的很少,只有一名工人的腿部有些灼伤。该废纸打包厂的老板夫妇不幸遇难,起火夜里,他们就住在卷闸门附近的值班室,起火后屋内停电,卷闸门无法打开,二人吸入浓烟过多死亡。
说到火灾中有人遇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被烧死的”,“凶手”应该是火,但事实恰恰相反,背后的浓烟才是真正的“凶手”。
相关部门曾对火灾死者做过统计,结果表明,火灾伤亡者大多是因吸入烟雾所致,其中吸入烟雾直接窒息致死的,可占死亡总数的50%~70%。而更多数死于火灾者,是先吸入烟雾窒息而丧失逃生能力,最后在火场窒息或者被烧死。
火场真正的致命元凶是烟雾
火灾发生时,现场有火也有烟,烟和火哪个厉害呢?是烟。吉林中百大厦发生的一起火灾,死亡53人。当消防队员清理现场时发现,有29具尸体没有被烧伤的痕迹,他们全部被烟呛死。
火灾烟雾为何成为危害生命的元凶?这与火灾烟雾成分有着密切关系。燃烧消耗了火场的氧气,使空气中氧浓度急剧下降,人在这种低氧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呼吸障碍、失去理智、痉挛,甚至窒息死亡。使人短时致死的氧含量是6%,在着火的房间内,氧的最低含量只有3%。不仅如此,燃烧还产生了很多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常见的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甚至还有有毒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就会迅速使人丧失基本活动能力,成为火灾受害者。“没有经历过那种环境的人很难想象这样一种情形:身处火场,即使意识清醒,即使知道推开门就可以逃生了,但身体偏偏不听使唤,就缺最后一把力。”既缺氧,又有毒,火场中的人想挪动一步都非常困难。
烟的密度比较轻,进入房间之后会沿着天花板开始往下走。所以在晚上无论是自己家还是邻居家发生险情,我们躺到床上一开始可能根本感觉不到烟的存在,当浓烟下降到床的位置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一旦出现险情,无论你所住的楼房有多高,也不管你自己住在第几层,一定要向下跑。因为烟是往上的,它的速度是3~4米/秒,当大火发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火能烧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这个烟能进入这个大楼的哪个房间哪个角落,所以我们只有选择往下,出去才是最安全的。
选择往下跑时一定要走楼梯,因为电梯是被电控制的,发生火灾时肯定会断电,如果人在电梯里那就出不来了,到时候会被烤死。走楼梯时会看到每层都有一个门,这个门叫防火门、防烟门或安全门,平常应该是关着的。如果楼下一旦着火的话,这个楼梯就会很快变成一个烟囱,如果你楼上的每个楼层的门都是开着的话,这个烟会很快进入这个大楼的每个楼层,所以平常如果发现这个门是开着的话一定顺手把它给关上,只有关上才可以起到防火防烟的作用。
在向下逃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做一个救命的动作,用手背放到门板上感觉一下温度。防火门都经过高温防火处理,当它背面的温度达到800℃~900℃的时候,正面只有50℃~70℃,如果你把手放上去感觉很热很烫,它背面肯定是大火和浓烟,一定不要进去。100℃的水能将人烫伤,那么800℃~900℃的现场温度会造成你瞬间的毁容或者消失。如果不热不烫,开一点小缝,看一下是不是有烟进来,如果没有烟,打开门看一下楼梯里是不是有小火,一定要确定这个通道是绝对的100%的安全,才可以从这里出去。
如果所有的出口都出不去了,只能躲起来等消防员来帮助。在选择躲避地点时,一般要遵循上二下一的原则,也就是说本层楼着火的话,楼上两层和楼下一层不要选,离火源越远越好。选好房间之后,关好门窗,如果房间有胶带或封条把小缝隙封住,没有胶带或封条怎么办?我们身上有面巾纸、餐巾纸、卫生纸、卷筒纸甚至是报纸,把它打湿了贴到门的四个边上,干了也不会掉下来,切记不要拿着纸往上塞,塞不住。做好这一切后迅速拨打119电话,说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当时发生的情况,等待消防救援。
浓烟逃生牢记三点
看不见的浓烟,比看得见的明火更可怕。所以,在火场逃生中,如何防烟直接决定着被困者能否获救。当你身处火场时,四周都是浓烟,消防专家提醒你记牢三点:
冷静
很多人见到火灾第一反应就是紧张、不知所措,但是为了逃生,你必须冷静,强迫自己不要慌,其实这也是为了平息呼吸,防止吸入过多的烟雾,为逃生保存实力。
爬行
发生火灾后,会产生浓烟,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在浓烟中采取低姿势爬行。火灾中产生的浓烟由于热空气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飘浮在上层,在火灾中离地面30厘米以下的地方还应该有空气,因此浓烟中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尽量贴近地面。
湿毛巾
用湿毛巾捂口,可以对空气中的烟雾起到过滤的作用,减少毒气入口,争取逃生时间。研究证明,一般毛巾折叠8层,对烟雾浓度的消除率可达60%。
且湿毛巾比干毛巾的效果要好,能起到过滤及降温的作用,但其通气阻力比干毛巾大一些。使用时要捂住口和鼻,在穿过烟雾时一刻也不能将毛巾从口和鼻上拿开,即使只吸一口烟,也会使人感到不适,心慌意乱,丧失逃生信心。
来源:《儿童安全与急救公开课》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