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高情商 孩子才能会说话

新浪育儿
随着“高分低能”一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从小处来说,高情商的孩子人缘好,经常是孩子群里的明星人物;从大处来说,高情商的孩子也更容易获得人生中的成功。
然而,孩子智商怎么样,通过学习成绩还能略知一二,但孩子的情商如何,应该从哪里判断呢?答案就隐藏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之中。
有一次,我在商场遇见了一对母女,女孩儿穿一件粉裙子,大约五六岁的年纪,长得非常可爱,但她吸引我注意到她的原因却是她的声音。只要有人经过她的身边,她就会大声对那个人品头论足:“这个人真胖!”“这件衣服真难看!”……引得路人频频侧目。女孩儿身边的家长也非常尴尬,赶紧制止女儿,快步离开。
没过多久,我又在一个转角处遇见了这对母女,那女孩儿正拉着妈妈看一条橱窗里的裙子。她大声说:“妈妈,我要买这个。”妈妈凑过去看了一眼标价,不知是不是太贵的缘故,马上转身拉着孩子离开。妈妈边走边说:“不买,又难看又俗气。”没想到,小女孩儿不干了,赖在地上不依不饶:“你才难看,你才难看,我就要这个!”
这场小小的闹剧吸引了很多人驻足,不少人说,是小女孩儿太不懂事了。但是,我却觉得这位母亲的做法也非常不妥。
面对女儿想买衣服的心理诉求,这位母亲没有说出真实的拒绝原因,而是用非常生硬、无理的语言直接回绝,不仅没有安抚,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使她更坚持自己原有的选择。
如果这个时候,那位妈妈能换一种说法,例如:“这件裙子很漂亮,你很有眼光。但是这个颜色并不适合你这个年纪,咱们再看看别的好不好?”如此一来,女儿也许会更容易接受妈妈的建议。
孩子的世界犹如一张白纸,当父母们指责孩子“情商低”“不会说话”“笨”“不经大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呢?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说低情商的话,就会为孩子营造一种糟糕的语言环境,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作为父母,不论是和他人交流,还是直接与孩子交流,都要想一想话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说了有没有意义。只有父母说话经过大脑,做高情商的人,孩子才会模仿父母的说话方式,提高表达能力,成为同样高情商的人。
朋友晓青就是这样一个高情商的典范,她六岁的女儿小豆芽从小就特别乖巧懂事。记得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满脸泪痕的小豆芽。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养的小鸡不小心被雨淋到,生病死了。
如果是比较粗心的家长,在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无法安抚孩子情绪的情况下,可能会比较直接地说:“别哭了,再给你买一只。”或者说:“死都死了,哭有什么用?”以此漠视、压抑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疏解而不断地累积,百害而无一利。但高情商的家长,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疏解情绪,最终达到帮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他们让孩子知道,人有情绪是正常的,情绪可以被了解和疏导,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孩子也可以借此机会发展情感智慧,这对其未来的人生大有裨益。
对于“小鸡事件”,晓青是怎么处理的呢?只见她轻轻地把孩子拉到身边,问道:“你的小鸡死了,你特别伤心对不对?”孩子点点头,说:“嗯,妈妈,我觉得特别伤心。”晓青又问:“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它就像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一样呢?”小豆芽又点点头。晓青用手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说: “妈妈知道你特别难过,我小时候也养过一个宠物,它死的时候我哭了好几天。”
小豆芽睁大了眼睛,似乎很理解妈妈的感受,也用手拍拍妈妈的肩膀,说:“妈妈,你肯定特别伤心。”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起失去宠物的情感体会。小豆芽在妈妈的带领下,慢慢接受了小鸡已经离开的事实,停止了哭泣。
在这件事情中,晓青运用了富有感情的词汇和温暖的肢体动作鼓励孩子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相信,如果以后孩子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会用同样的方式与别人共情。孩子长大后,也会像妈妈一样,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小秘籍:高情商父母的语言技巧
(1)伤人的话不说。“好言如沐春风,恶语恰似利刃”,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首先父母就要学会宽容,不对他人说具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话语,用善良包裹语言,用谅解开启谈话。
(2)强调自我的话不说。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愿意成为谈话的主角,下意识地使用“我认为”“我觉得”“我告诉你”这样的语句。这种把“我”放在前面的表达方式,会让人觉得你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难以亲近。而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的时候,更喜欢强调“妈妈告诉你”“爸爸教给你”等。要想让孩子不变成语言强势的人,父母们就需要多使用“你觉得”“你先说”“听听你的意见”之类的表述,这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
(3)和颜悦色地说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在话语之外,与人沟通的效果也与我们的表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不会笑的人,永远不能让别人亲近。当我们板起面孔说话时,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紧张感;当我们时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就会让孩子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4)不抢着说话。经常有人在别人话还没说完时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自己提前“上场”了。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听完再说呢?让别人把话说完,是为他人考虑的思维习惯。不管是倾诉、交流还是讨论,都是一方说、一方听。听完再说既照顾说话者的情绪,让别人的情感得到释放,也会让自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完整,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在与孩子讲话时总习惯于“我是父母,你要多听我说”的思维方式,忽略倾听孩子表达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孩子学会了抢着说话,成为交流中的“小恶霸”。
(5)没有思考过的话不说。写书面报告时,我们总会左思右想琢磨措辞;向领导汇报时,我们也会反复斟酌用词。培养孩子说话能力也是一样,父母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注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清楚你的思维逻辑,从小训练孩子“先思考,后表达”的语言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训练,让孩子先思后讲更需要父母长期用心地训练,这样孩子说话才会有高情商。

来源:选自《高情商孩子的表达课》,由六人行图书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