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隔代育儿的一些传统陋习(3)

新浪育儿

关注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老人存在倚老卖老、顽固地坚守旧的育儿观念以及错误的价值观的现象,对于年轻人的教育方式常常以“你们就是我这样养大的,不也很好嘛”来应对。下面是征询到的各地隔代人育儿的一些陋习,希望我们认真学习。

掏蛋吃

男孩出生后,一些家长喜欢揉摸男孩的阴囊和阴茎,美其名曰“掏蛋吃”。有时候,大人还让孩子自己去摸“小蛋蛋”做出给大人吃的姿势来,逐渐孩子会模仿大人玩自己的“小鸡鸡”或者给别人掏出“小鸡鸡”看。这样做有哪些危害?

张思莱回答: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外生殖器的伤害以及尿路感染,同时这种庸俗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良的性教育。孩子的生殖器是他的隐私。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是与我们平等的,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小鸡鸡”坚决不允许别人触摸,即使是最熟悉的人(爸爸妈妈除外)。

这种行为对于孩子将来性的发育也有极大的影响。说得严重一点,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性侵犯、猥亵的行为,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百日开荤

不少地区有给孩子百日开荤的习俗,这种习俗有科学依据吗?

张思莱回答:据网上介绍:“开荤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它作为小孩满百天时举行的一种仪式,是指宝宝在开荤后即可进食荤食,民间也流传宝宝开荤后预示着宝宝在今后的日子里吃穿不愁、富贵吉祥。”也有的地方存在百日时给孩子喝羊肉汤涮肠子的习俗,俗称“膻肠子”,认为这样做孩子以后就不会挑食了。

不管是开荤还是喂羊肉汤,都是在给孩子添加辅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在婴儿满6个月时再添加辅食。这是因为肠黏膜屏障,包括它的物理性保护机制(胃酸、黏液、蛋白水解酶、肠蠕动和黏膜表皮)以及肠淋巴组织、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细胞免疫的免疫性保护机制,要到婴儿6个月时才能发育完善。因此,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婴儿肠道的通透性较大,一直持续到婴儿3~4个月时。而且消化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会造成进入体内的蛋白质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小婴儿又缺乏分布于肠黏膜表面的保护性抗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此类抗体可使肠道细菌在黏膜表面造成炎症,这样便加速了肠黏膜对异种蛋白吸收,诱发胃肠道过敏反应。同时,再伴以较大的肠道通透性,使得婴儿容易发生过敏。一小口食物中的抗原量可能是母乳中同种抗原的1000倍。因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尤其对于有过敏倾向家族史的孩子更为重要。

孩子在1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在品尝了各种食物的原汁原味后,也会有自己的饮食爱好。而坚持自己对食物的偏好,会产生挑食或者偏食的行为,所以早期开荤或者喝羊肉汤涮肠子也解决不了孩子挑食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2年制订的一份“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中指明:从完全母乳喂养过渡到补充喂养(包括继续母乳喂养),通常涵盖年龄从6个月到18~24个月。这对婴儿来说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许多儿童因为辅食添加不当而营养不良。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婴幼儿喂养策略》中也明确指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与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出生体重及6个月内体重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而6个月后差距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使许多婴儿在6个月后不能及时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农村,添加辅食的时间、辅食的营养成分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及时、合理、安全和符合营养要求。”

所以,我们说“百日开荤”绝对是错误的。

蜡烛包、腊肠包

一些人喜欢将新生儿的下肢伸直包裹成蜡烛包、腊肠包的样子,这种做法对吗?

张思莱回答:新生儿出生时髋关节发育是比较特殊的。大多数专家认为,胎儿受母体产前激素的影响,其全身的关节和韧带比较松弛,尤其是髋关节。由于胎儿体位的原因,在子宫内髋关节处于过度伸展和内收伸膝的臀位时易造成髋关节的髋臼发育较差,髋臼顶倾斜度增加并向前旋转,髋臼边缘浅、呈平状。股骨头后上方稍扁平,使得股骨头不能很好地落在髋臼里;再加上关节囊比较松弛,使得髋关节发育不良,甚至出现脱位或者半脱位状态。某些不良的抚养习惯,例如一些人喜欢将孩子的下肢伸直包裹成腊肠包的样子,以及随着孩子生长,过早行走造成下肢担负全身重量等,都会导致上述问题。尤其是腊肠包,由于新生儿关节囊比较松弛,使其髋关节固定于伸展、内收位,容易造成股骨头从髋臼内脱出,从而发生髋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特别是冬季,小婴儿穿衣服较多时更易发生。

鉴于小婴儿髋关节发育的这种情况,专家们认为必须摈弃使用“蜡烛包”“腊肠包”方式包裹婴儿或者捆绑孩子的下肢。解放孩子的四肢,避免人为地造成髋关节脱位或者半脱位。

早期使用大量的尿布,使髋部在自然的轻度髋关节屈曲位下外展复位,使得股骨头很好地落在髋臼里,可以促使髋关节在出生后更好地发育,避免发生因髋关节发育不良导致的髋关节半脱位或者完全脱位。

而且对于小婴儿而言,出生后给予感官、四肢运动和触觉、知觉的刺激都是必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四肢运动从不随意到随意,从动作不准确到动作更加准确。如果捆绑住孩子的四肢就失去了这种早期教育的机会,作为家长是不是觉得太对不住孩子了?!

月子酒

产妇坐月子需要吃“月子酒”,这是很多地方的习俗,尤以华南和客家人多见。这种做法有科学依据吗?

张思莱回答:我在网络上搜索“月子酒”,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谈食用月子酒的好处,认为月子酒香醇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更易于人体吸收等。人们认为产妇身体虚弱,吃了月子酒可以补气养血,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因此,很多产妇往往在米酒中打入荷包蛋、红糖,将其作为三餐饮食的首选。

月子酒,有的地方是用糯米或者上好的稻米加上酒酿发酵而成的米酒,有的地方使用的是糯米酿制的黄酒。既然称之为“酒”,其中必然含有酒精。月子酒的酒精含量为5%~20%不等,所以月子酒就是酒精饮料,吃月子酒相当于饮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一节中明确建议:哺乳期乳母忌酒。这是因为乳母饮酒会危害婴儿健康。酒类或者食物中的酒精,摄入后30~90分钟在血液和乳汁中达到高峰,其乳汁中的酒精浓度和乳母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一致。人体清除酒精通常需要2~3小时。由于宝宝肝肾发育不成熟,一旦他通过乳汁摄入了酒精,清除酒精所花费的时间为成人的2倍。酒精刺激会导致宝宝出现睡眠规律紊乱、异常兴奋或者躁动等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生长发育滞后。如果乳母大量饮酒,会导致孩子过度镇静、体液潴留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严重者还可以导致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倾向。更何况,对于产妇来说,酒精饮品不但会延缓伤口愈合,还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从而导致泌乳反射(射乳反射)推迟、奶水流出减少。

网络上有的妈妈说:“经过煮沸的月子酒中的酒精基本上挥发完了。”其实错矣!月子酒即使煮沸,也不能将酒精完全挥发,同样对宝宝是不安全的。哪怕煮沸2小时,还会有10%的酒精存在。更何况所有煮月子酒的人都不可能将月子酒煮沸3小时以上,煮沸3小时以上的月子酒其香醇口味也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哺乳期的女性应该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0原则”的基础上增加鱼、禽、蛋、瘦肉及海产品的摄入;适当增加奶类,多喝汤水;食品多样,不过量;忌烟酒、避免喝浓茶或咖啡;科学活动和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0原则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来源:选自《隔代育儿不是那么简单:我的隔代育儿生活》,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发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