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蛋蛋”不见了 这个病早产儿发病率更高

信息时报
宝宝的“蛋蛋”也会不见了?宝爸宝妈可别大意了。男宝宝在6个月后,如果身体这个部位迟迟未见踪影,有可能是隐睾患者。10月9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获悉,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足月新生儿隐睾的发病率为2%-4%,在早产儿中则高达1%-45%。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德娟提醒家长,儿童隐睾重在及时发现诊治,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5岁娃“蛋蛋”不见了
原来,5岁的小华今年上幼儿园,粗心的家长才发现小华跟其他男孩子不一样,竟然两个睾丸都“不见”了。在当地医院做了B超和CT都没有找到睾丸踪迹。妈妈便带着他来到中山六院泌尿外科找到主任医师王德娟医治。
经过详细检查,王德娟主任医师马上为小华安排按照日间手术模式收住院,内分泌检查排除性发育不良(DSD)。第二天便安排手术,全程运用围术期加速康复(ERAS)流程管理。
术中,采用腹腔镜探查,发现小华睾丸位于近髂血管处,距离同侧内环口超过3cm,这种情况较为罕见,由于位置太高,需要采用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当天,术后仅2小时,患儿便可早期下床活动、饮食,第二天一早顺利出院。等待半年,进行二期手术下降睾丸。通过手术后,小华终于找回了消失的“蛋蛋”,一家人的心头大石总算放下了。
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
该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德娟介绍,“蛋蛋”不见了,在医学上来说叫做隐睾,也称睾丸未降。它是由于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自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
据介绍,正常男婴出生时阴囊内已可摸到两个睾丸,若阴囊内只有一个睾丸,称为单侧隐睾,若两侧都未触及睾丸,称为双侧隐睾。大部分隐睾为单侧,约15%为双侧。足月新生儿隐睾的发病率为2%-4%,在早产儿中则高达1%-45%。
那么“蛋蛋”不见了,是去哪里了?王德娟说,隐睾时睾丸可能发生下降不全、异位或缺如。可触及隐睾可位于阴囊入口、腹股沟、会阴部、也可位于对侧阴囊 、股部、会阴部和阴茎前部。不可触及隐睾,多数为高位隐睾,位于内环处、膀胱附近、髂血管、肾附近等腹内位置,也可能是睾丸缺如,可能是系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精索扭转或血管发育不良而自行萎缩消失,或是睾丸导位,或睾丸横过异位。
隐睾患者癌变风险为正常人的40倍
那么,隐睾有什么危害?首先会导致睾丸生长发育及生精功能受损,生育力降低。其次,隐睾患者睾丸癌变的风险明显增高,约为正常人的40倍。10岁以后接受手术的患者,其发生癌变的风险也较更早手术患者明显升高。最后,隐睾患儿认识到自身缺陷后容易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建议所有患儿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隐睾应该什么时候进行干预?王德娟表示,未满6个月的可触及隐睾有自行下降至阴囊内的可能,可暂观察。6个月后隐睾已发生病理改变,故确诊隐睾的患儿应该在出生后6-12个月进行决定性治疗。
隐睾如何选择适当的治疗?
据王德娟主任医师介绍,隐睾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由于激素的总体有效率很低,且缺乏远期疗效的证据,因此不推荐激素用于诱导睾丸下降。手术治疗仍然是隐睾治疗的标准方案。腹腔镜睾丸固定术较开放手术成功率高,疼痛轻,伤口美观,术后康复快。尤其是在处理双侧隐睾、高位隐睾、复发性隐睾方面更具优势。(记者 黄艳 通讯员 简文杨 李饶尧 尧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