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家庭会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不是用来批判孩子的

新浪育儿

关注

家庭会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批判孩子的

一个家庭,少则两人,多则六七人,想要形成一样的生活习惯、一样的处事方式太难了。

我们希望全家在一起和和美美,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解决家庭里存在的矛盾,又能让全家人的关系更亲密呢?

第一现场·遇到挑战

可可今年10岁了,却仍然跟小时候一样喜欢乱扔东西,玩过的玩具随手一扔,衣服、鞋子脱下来直接甩在地上。

妈妈烦不胜烦,于是提议就孩子乱扔东西这件事情开一个家庭会议。

在家庭会议上,妈妈说可可都10岁了,从来没有打扫过自己的房间,爸爸也说可可玩完玩具后乱丢的习惯不好,奶奶上前说:“是的,上次爷爷踩到可可丢在地上的玩具,差点摔一跤。”……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可一开始只是沉默地听着,到后面她生气地大声吼:“你们也都是乱丢的啊,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接下来的会议时间,大家就开始了不停的指责与自我辩解。

通常我们会这样做

  • 一边收拾一边唠叨孩子:“为什么不把东西归位?”
  • 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唠叨孩子:“怎么也不知道帮个忙?”
  • 列举孩子的讨嫌行为,但是从不提出解决办法。

……

孩子在想什么

  • “还是别开什么家庭会议了,最后还不是都在针对我。”
  • “所谓家庭会议,就是批评我一顿,你们发泄完情绪就算解决问题了。”

情绪暂停·理解自己并理解孩子

面对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你唠叨,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指责,被指责后,孩子会认为你觉得他做得不够好或者很不好,而他自认为做得好。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对你的唠叨充耳不闻,或者将所有精力用来和你对抗,可就是不去改变自己的这个不良习惯。

第一现场的可可妈妈,原本想通过家庭会议把可可爱乱扔东西的毛病改一改,但是因为全家人集中起来指责可可,最后,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全家还多了一场争执。

在这个家庭会议中,父母与其说是在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在给孩子上思想教育课,或者说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在开家庭会议时明确目的,专注地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思考的就应该是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和孩子做些什么来达到目的。

可以尝试的方法

正面管教家长课里的家庭会议,与我们传统的家庭会议不一样。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挑战都可以在家庭会议中解决。

与传统家庭会议不同,正面管教的家庭会议,孩子是参与解决问题的,而非被操控或者批评的,一次家庭会议开完你会发现,能不能一次性解决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反而是次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能力,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加深的亲密感,才是主要的。

比如第一现场里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可可,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她可能会在致谢环节听到妈妈告诉她:“谢谢你早上吃早餐前,摆好了一家人的碗筷。”爸爸跟她说:“谢谢你,在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给爸爸拿拖鞋。”奶奶跟她说:“谢谢你晚上教会奶奶使用手机。”……

这时候,那个一身缺点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可可不见了,她是家人眼里贴心可爱的小帮手,这会让她感觉特别好,而一个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会有主观意愿去做得更好。

因此,当妈妈提议头脑风暴怎样才能让家里秩序变得更整齐的时候,可可不再是那个被批判的孩子,而是一个主动跟全家人一起思考解决办法的孩子。她可能会想到在玩一些复杂的、零件多的玩具时,固定在某一个角落玩,这样就不会把东西弄得到处都是了;她还可能想到将自己的物品分类,贴上标签;又或者增加一个置物架……

家庭会议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来做这件事情,而不是强迫孩子来做,那些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会比你不停的说教、唠叨甚至打骂都有效。

那么,家庭会议到底要怎么开呢?一场成功的家庭会议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

1.确保没有其他事情让人分心。

当你们确定在某个时间开家庭会议时,全家人要放下所有正在做的事情,关掉电视、手机等,一起围坐在桌子旁或是聚集在客厅里。而且要设立时间限制,15分钟到30分钟就可以,短时间更容易让大家保持一定的专注力。

2.提前几天把会议议程贴出来。

可以提前几天把会议内容贴在全家人都能看得到的地方,门口、鞋柜上方、冰箱门上都可以。这个议程的好处是让你们全家人提前思考这些问题,想出解决方案。

3.会议要有主持人、记录员、计时员。

即便年幼的孩子也能参与家庭会议。会议上,由大家自主认领谁来记录、计时和主持,这些工作你们全家人可以轮流做。主持人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记录员需要记录会议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个人的发言;计时员需要提醒每个发言人在规定时间内说完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家庭会议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致谢或称赞。

每个人要对其他家庭成员表达具体的感谢,一定要描述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泛泛地表达。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今天早上提醒我带手机。”可以跟孩子爸爸说:“谢谢你今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那么用心,特意绕路去买我爱吃的栗子。”可以跟孩子奶奶说:“谢谢您每天起这么早,就是为了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食材,让全家人都吃得好。”……

表达感谢的时候,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来,而不是挑着来,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平等。这个环节让每个人的付出都被看见,也让你们都学会留意生活的点滴,从原来对他人的一切付出都感觉理所当然,到看见别人的辛苦和价值。特别是对于老人家,在家里,从早到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料理照顾,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在外工作的人,甚至更累,而且很难量化。因此,对老人家表示感谢,会让他们有价值感和成就感,也会让小孩学会感恩。

起初开家庭会议时,家里有的成员可能不太会表达感谢,那么也可以先用称赞代替感谢,直到慢慢习惯直接对家人表达感谢。

第二个环节——议题讨论。

称赞和感谢环节结束之后,进入议题讨论环节,针对某一个家庭问题,全家人头脑风暴,一起来想解决办法。

什么是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批评、不赞美、不评价,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当一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哪怕他提出的想法和建议明显是错的,也不要马上否定。只有充分感觉到情绪被照顾,每个发言人才能意识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愿意去表达。

记录员负责把头脑风暴的所有解决办法记录下来,然后大家一起选出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接受的方式。一定要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而不能用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方式,因为投票的方式很容易凸显家庭的不和。你们要做的是在家里传达一种信任的态度——大家能共同找出对每一个人都尊重的解决方案。

要允许他人的不同想法存在,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绕着圈子让有不同意见的人听从自己的决定。比如你们开了个家庭会议讨论寒假去哪里度假,有三个人想去海南,另外一个人坚持想去哈尔滨。如果采取投票制或者其他方式,最后得出全家去海南度假的决定,要去哈尔滨的那个家庭成员就会感觉很受伤。这个时候,可以不用急于解决问题,没有关系,把这个问题留到下次会议继续讨论就好。

在开会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建议大家依次发言,轮到自己时自己才可以发言,不要去打断别人的发言。

最后一个环节——娱乐时间。

最后以一个全家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来结束,比如一起玩游戏、吃甜品等,让全家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获得归属感。

TIPS:我按流程开了家庭会议,可最后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

针对一个问题,或许你们需要开几次家庭会议,甚至几次会议后,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家人一次次地练习开家庭会议,慢慢地,它会成为家里的一个传统。去哪旅行、晚上吃什么、家务怎么安排等,都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来解决。

在整个会议的过程中,你们和孩子都会不断练习感恩、倾听、尊重、合作、解决问题、在友善的氛围下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学习等技能。比起解决问题本身,我相信,这才是你最想给孩子的东西。

预防问题的发生

1.提前几天贴出会议议程。

2.确保没有其他事情让人分心,比如电视或电话。

孩子能够学到什么?

1.全家人互相致谢,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感恩,而不是指责。

2.头脑风暴时,大家都会主动想办法,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只知道一味服从。

3.当家庭成员发言时,其他人不去评判也不打断,孩子得以学会尊重他人以及倾听。

4.全家坐下来一起想办法解决某个问题,会帮助孩子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

……

放松时刻

跟孩子一起制作致谢贴纸。

平时家人在相处的每一分钟里,只要有感谢的事情,就可以立刻记录下来,贴在冰箱上、墙壁上、笔记本里,或者任何你们愿意贴的地方。如果看到其他家庭成员忘记记录了,也可以提醒他:“你愿意把它写到致谢贴纸上吗?”

致谢贴纸上可以这样记录:“谢谢宝贝在我拖地时,主动帮我收拾地面上的凳子和书籍。”“谢谢奶奶,在看电视期间为全家人切水果。”致谢的话语,强调的不是人,而是那件细微但是动人的事情。

来源:时代华语授权选载自《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