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之后读什么书合适?

新浪育儿
2岁之后读什么书
上一篇我们讲了2岁之前,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这次,我们聊聊2岁之后应该读什么书。这篇文章比较难写,主要是因为里面蕴含着矛盾。到底是读孩子喜欢的,还是家长喜欢的,是读大家都在读的,还是专家推荐读的,选书真是件难事啊!我上次在讲座中说了一句话,标准这么多,先把家长喜欢的砍掉!好多孩子们在台下掩口胡卢。
如果我们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看待阅读这件事情,你就茅塞顿开了。应该是基于孩子认知水平、心理发展和社交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进行选书,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需要。那我们就来看看2岁之后,应该读什么书。
2-3岁:这个阶段叫做第一叛逆期,西方的儿童心理学家喜欢称作“terrible twos”阶段,也就是糟糕的两岁。父母觉得糟糕,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主意多、行动半径大、不听话而且经常闹情绪,专家觉得糟糕,是因为这个阶段是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又是叛逆期,很多家长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既没有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没有维护好亲子关系。有人提出了“温和而坚定”,恰恰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教育策略。培养习惯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不可妥协,但培养的过程则可以采用温和的亲子阅读方式。我们说孩子不听,但是绘本中的主人公如果表现出了好的行为和习惯,孩子往往特别乐意去模仿与学习。换句话说,这个阶段读一些“行为规范”类的绘本是最明智的选择。当我们手捧绘本时,看到了不同角色的行为表现时,一定问问孩子哪一个做的是对的,哪一个做的是错的,把你觉得做的对的贴上笑脸贴纸,把你觉得做的不对的贴上生气贴纸,强化孩子的判断意识与行为意识。
除了行为规范类的绘本,还可以读生活认知类的绘本。生活认知绘本包括认知卡,提升孩子的生活经验,也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打下了基础。在讲到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时,一定要其启发孩子多去思考与表达,让他指认物品,也让他说出来他与物品发生的故事。比如“书中的电视和我们家的一样吗?”“咱们家的冰箱里放了什么你最爱吃的东西?”“他撞到了桌子了,宝宝撞过桌子吗?”
3-6岁:很多家长存在这样一种想法,3岁之后孩子上幼儿园了,我们做家长的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事实上,3-6岁仍然处于黄金陪伴期,同样它还是心理关键期和社交关键期。幼儿园老师无暇顾及每一个幼儿,家庭早期教育不可替代。我们的亲子阅读应该配合这个阶段的早期教育,我主要推荐三类图书。
其一,心理绘本。心理绘本主要指的是以儿童情绪管理、积极心理形成、品德养成为主题的绘本。在进行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明显感受到绘本角色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坚强、勇敢、自信、独立,或者是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阅读过程中,家长或幼儿园老师要有意放大并强化,引导孩子主动效防,比如“你看,小兔子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它是怎么做的?”
其二,社交主题绘本。3-6岁既是心理敏感期,也是社交关键期。在幼儿园阶段发生的种种“不愉快”,比如你的小宝宝经常把别的小朋友打了,别人的小宝宝把你的小宝宝打了,或者你的小宝宝总是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害怕自己的好朋友与别人成为了好朋友等……这些具体的表现,说到底,都属于是社会交往经验与能力不足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以社交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系列绘本,逐步提升孩子的社交常识与经验。当然,当你充分了解了勇赫老师倡导的“对话式阅读”或“互动阅读”,你就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本绘本,只要有两个以上的角色,里面都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其三,学科启蒙绘本。我在做直播的时候,曾经有个家长问我,什么时候让宝宝学英语,能够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又是不输在起跑线上!那个妈妈之前听到有一位英语机构的“教育专家”说,英语要越早接触越好,1岁之前就可以让孩子拿英语磨耳朵,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母语习惯并没有形成,怎么能开始第二语言的学习呢?在0-3岁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早期能力训练,而并非是知识的学习。我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6岁之前的学习,并非为了知识的牢记,而是为了对知识产生好感与印象,仅此而已。所以,所谓的学科启蒙,其实可以换个说法,叫做“学科好感建立”,这当然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地理等……当孩子在绘本中,对这些内容有了好感和印象之后,当孩子进入小学,开展系统的学习之后,之前的印象和好感就会转换成为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注入原动力。
6-8岁:俗话说,七八岁讨人嫌,我们会发现在6岁-8岁这个阶段,无论是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比较“贫”。有时候会喜欢打断大人的说话,有的时候又在饭桌上高谈阔论。我们管这个阶段叫做第二叛逆期,具体表现也就是在家长不喜欢他们说话的时候说个没完。家长们往往会打断孩子的对话,让孩子住口,这样做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最终影响孩子的人际表达。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时期恰恰是表达力训练的关键期,我们需要借助的道具叫做——桥梁书,让孩子练习自主表达。
桥梁书是什么?最早出现这个词是因为这个阶段恰恰处于幼小衔接阶段,通过读桥梁书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过渡到小学。但我讲的桥梁书并不是知识书或启蒙书,我说的桥梁书是孩子自己选择的“闲书”,包括以《熊出没》、《机器猫》为代表的动漫书,和以《马小跳》、《米小圈》为代表的休闲故事书。
之前在一次讲座中,一位爸爸就问过我,孩子总爱看《米小圈》怎么办?我问他你希望孩子看什么书呢?他说我希望孩子看中外名著,觉得更有营养。其实,这个阶段孩子刚刚进入到了自主选书的阶段,孩子选择动漫书和休闲故事书有三个好处:其一,进一步提升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为后来的自主阅读与终身阅读打下了基础;其二,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图书,提升了判断力与控制力,进而收获了阅读信心。其三,这类图书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形成了伙伴间的共同话题。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才真的是给孩子和阅读之间搭上了重要的桥梁。
8岁之后:我推荐小学生读三类图书,分别是中外名著、科普百科与人物传记。中外名著的意义在于增强文化修为与人文底蕴,助力谈吐与交往,助力学习与学业;科普百科的意义是增强生活经验与科学素养,让孩子对自然与生活充满好奇与热爱;人物传记的魅力在于在阅读中寻找精神的力量与人生的榜样,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又自强的优秀少年。
最后,像补充一点,是逐渐引导孩子去选择这样一类书,那就是有助于孩子兴趣发展的图书。我经常在讲座中跟家长们说,家庭教育有一条主线,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兴趣,成就孩子的兴趣。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便会主动自觉地挑选相关的图书作为兴趣资源。高尔基曾经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书也是一个孩子实现梦想的阶梯。为了每一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加油。
作者:@刘勇赫老师
来源:《好想陪你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