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努力推动新课程有效落地实施

中国教师报

关注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绘就了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准确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并贯彻执行,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于近日专访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

中国教师报: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教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课程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请问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准确融入课程教材,充分体现中央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课程教材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支撑作用。近期,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已部署进行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与新精神新要求全面对标对表,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及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中期修订,一方面全面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需要且适合进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明确“进什么”;另一方面检视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现新精神新要求的情况,明确“怎么进”“进到哪”。通过强化要求、调整表述、丰富内容等方式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强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向学生推荐作品的有关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丰富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明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等表述。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修订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

中国教师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印发后,随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解读和培训研修。广大学校和教师积极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请问:当前学习、落实过程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宣传解读、培训答疑只是工作的一部分。目前特别需要注意,不要把落实新课程搞成“运动式”的。具体讲要防止三种“窄化”:一是防止把落实新课程窄化为使用新教材。无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还是学校校长、教师,都有一些人认为,修订的教材没有出来,新课程就无法落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落实新课程首要是理解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教材只是落实新要求的主要载体之一。我们要注重用新理念去组织加工教材内容,使之更加适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而不是回到老路上去“照本宣科”。如果理念不更新,有了新教材同样也可能“走老路”。二是防止把课程修订的主要变化窄化为知识点的增删调整。课程修订的核心是更新育人理念,落实党和国家新精神、新要求,体现教育改革新理念、新趋势。课程内容调整只是课程修订的一个具体方面。要看到内容变化背后的缘由,弄清楚为什么这么调整,而不是只关注修订前后的变化点。三是防止把落实新课程窄化为编制新课表。根据修订后的课程方案调整各科课时分配是必要的,但调整课时不等于落实了新课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不少学科总课时没有增减,只是在具体课时安排上比过去更加灵活了,如允许学校在保证周课时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具体时长。如果认为课时调整好课程就落实到位了,这说明对实施新课程这件事情的认识还有局限。

中国教师报:我们关注到,《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提及,要求各省份制定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请问目前落实情况如何?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主体在国家,实施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和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准确理解、充分调研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科学制定本省(区、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该办法要求准确落实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指导地方课程建设,明确校本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严把政治关、科学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条件保障。在明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为学校课程改革保留空间。

为做好这一工作,教材局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研究提出了《关于〈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编制建议》,组织开展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专题培训。目前已有1/3的省份完成或初步完成了实施办法的研制,其他省份尚在研制之中。从已报送教育部的省级课程实施办法情况看,总体上能够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出台措施、强化管理、推动落地,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有的也存在对国家课程方案要求理解不够准确,研制工作的基础调研不够充分,实施办法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为学校留有改革空间、激发活力不够,有些政策规定和提法欠妥等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中国教师报:据了解,广大校长、教师在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过程中,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大家反映,有的课程课时紧、核心素养测评难等。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新修订的课程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育人行为上,对校长、教师都提出了新要求,有的甚至是挑战。实施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为了帮助广大校长、教师更好地把握各方面要求,教育部设计了“1+3+X”培训课程,“1”是通识类,包括各门课程总体修订情况;“3”是专题类,聚焦每门课程3个重难点问题,即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X”是针对来自教师的具体问题设计,该部分是动态的,不断收集新问题,针对问题不断推出新的培训课程。“1+3”培训课程2022年7月已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各地组织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负责同志和教研人员,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进行了线上培训。从平台统计看,培训课程受到大家特别是校长、教师的欢迎。“X”培训课程第一部分正在研发中,即将上线。当然,仅靠培训课程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开展更多具体培训,专家下校指导,教师自觉开展学习、钻研,实施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水平。各地和学校要善于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转化为课题、项目,组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集体攻关,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消解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堵点。

中国教师报:在2022年4月21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材局提到,要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课程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创新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为推动义务教育新课程落地实施,确保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精神、新理念、新要求深入人心,教育部进行了系统谋划、统筹设计,坚持“行政主导、专业参与”“整体设计、系统推进”“项目牵引、常态长效实施”的工作思路,鼓励地方和学校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建立课程改革推进机制,计划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设立课程改革项目,以项目为牵引,推动新课程有效落地实施。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项目与国家有关奖励工作有机衔接,激发地方和学校改革热情和动力。三是形成交流机制,注重及时总结典型做法,加强交流分享、推广借鉴。四是加强课程实施监测指导,依托专业机构收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提出建议开展指导,也为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教师报:在推进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过程中,除了加强各级各类培训,还有什么安排和要求?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育人蓝图。蓝图要变成现实,除人员队伍的因素外,还要有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一是各地要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整体谋划,明确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实施、建设、管理具体要求,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责任,考试、评价、奖惩导向,形成课程实施长效机制。同时推动学校编制好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举措等,切实将课程标准要求转化落实到各育人环节中,落实在课堂上。二是要建立健全课程实施机制,如项目推进机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专业人员跟踪指导机制、课程实施监测机制等,进一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交流研讨,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专业机构、社团等组织开展课程实施经验交流,发现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四是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支持课改的良好舆论氛围。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是对长期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也是新时代教育理论的凝练和体现。请问我们继承了哪些,又创新了哪些?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严格地说,继承和创新不能截然分开,往往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比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部分,将因材施教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这显然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就根据弟子悟性的不同指导其学习。课程方案提出因材施教,强调引导学生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有继承,但这又有不同。再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学科原有基础知识并未做重大增删,这是继承;但又注重按照学习逻辑和学科逻辑进行优化、重组,使之结构化,加强了学科内知识统整以及学科间的关联,这又是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修订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既继承了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与高中相应课程相衔接,基于义务教育育人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以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关注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更加关注为谁教、为什么教的问题,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这是过去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不够充分的方面,是新课程的最大亮点。

中国教师报:一直以来,新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请您最后总结一下,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向未来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同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今天我们谈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办学条件的一流水平,也不能迎合内卷、功利化社会思潮和整齐划一的生产模式,而要充分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人才国际竞争主动权;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和适宜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品格。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以及师资培养培训、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程既要传承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长远设计和谋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课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发展的未来。课程就像一个人,一只手牵着过去,一只手召唤着未来,让过去和未来在学校相遇。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于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砥砺前行,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好青年,让他们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美丽和光彩。

——访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本报记者 康 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