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养育百科

教师托起课改的未来

中国教师报

关注

站在2022年岁末、2023年初,仿佛站在历史的门槛。时代风云际会,我们绝不会停留在过去沉湎怀旧,而是透过风云看未来。我们坚信,只要足够努力,未来不会让我们失望。生活不会欺骗我们,是因为未来不会欺骗生活。

瞭望2023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瞭望总是希冀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课程改革的未来在哪里?答案肯定不止一个,而且会多种多样。因为不同的视域可以形成共识重叠。但所有答案应当有个核心,如果要我回答,我会毫不迟疑地说,课改的未来在教师手里,教师是课改未来的创造者。

道理并不复杂。

党的二十大提出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抬升到强国战略地位。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我们对教师应当有新的定义: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他们既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己又是正在成长中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既充满对现实的关切又满溢着对未来的观照。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这一系列变革落地的最终落脚点还在教师。不难理解,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课程改革的创造者。课改以来的一切都生动而有力地诠释和印证着改革的逻辑: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

课改的一切究竟有没有真正发生?如果发生了,变化到了什么程度?究竟怎样让课改深化,朝着预期目标迈进?我坚信一句话,走进课堂去看一看。课堂是一块聚集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上集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贯通、融合在课堂里生成。课堂是真课改、假课改的分水岭,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试金石,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今天的课堂与过去大不一样,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课改的设计上,而有意或无意忽略了课堂,那么课改就很有可能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课改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

论及课堂非谈教师不可,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尺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一下子站到了教学的潮头。但这并不妨碍教师的“教”,只有“学”而无“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是为了不教是从本质上体现教的最高和最终价值。所以,课改的未来在课堂,归根到底在教师。

可扪心自问,我们对当下教师究竟怎样度过日复一日的课堂了解多少?他们有困难、纠结以至于可能处于困境之中吗?他们曾经想到过什么,又在想什么?如此等等。不能说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也不能说我们知道得很清楚,用若明若暗描述可能比较准确。倘若我们对教师的课改若明若暗,我们该怎样和他们一起共克难关?

于是我有个想法,在岁末年首讨论课改的未来,能不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为他们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方法策略,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支持。

我以为,当下教师推进课改处在几个难题中:其一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如何科学有效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都清楚,课堂教学要发生根本改变必须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落实育人根本问题。

这里要与教师商量几个基本问题,形成一些规则:一是从总的方向上把握好。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必须基于学科特质,充分开发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而不是远离学科另搞一套;二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首先是加强学科“育德”,要帮助教师明确学科育德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答题,也不是一道附加题;三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重在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育人的关系,知识包含着充分的育人元素。课改不是排除知识,相反,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知识是理性、智慧、逻辑以及隐秘情感的载体与化身。知识本身蕴含着育人价值。问题是如何让知识“活”起来,“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四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和过程,它以整体性、结构性的力量培育人,不仅是思政、道德教育,还包括细致、认真、专注的态度,理性思考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等。这是教师碰到的一个难题,我们应帮助他们在学科教学改革中走向育人深处。

教师碰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几个方面的挑战汇聚在一起,有时候可能会造成多方“夹击”的状态。一是“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无疑“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主体、回归教育生态、回归教育规律,我们已经在这些本质与核心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们是现实主义者,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伴随着“双减”的深入随之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教师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填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研究课改问题,这些问题教师该怎样妥善处理?二是疫情。我们即将步入“后疫情时代”,这3年学生几乎是在疫情中度过的,学习志趣、态度、情感、方式以及意志品质、价值观都悄然发生变化,并“悄悄地”却又“重重地”潜伏下来,沉淀在文化心理结构中,总有一天会慢慢地、逐次地甚至一下子迸发出来。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从现在起如何时刻准备应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三是新课标中规定了有关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的内容,这些要求是必需的,但问题在于怎样通过研究落实?诸如此类,我们都得去迎接、研究、落实到位。问题还不止于此,还在于3个问题的叠加,相互影响、互相碰撞、相互激荡。

显然,这些难题不妥善解决,课改还能深化吗?课改的未来不在回避这些问题,恰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此,我们想到了吗,想通了吗,有对策了吗?这一切都将由教师去面对和解决。

课改的未来在教师,课改的未来在解放教师。可现实中教师承担了许多事务性工作,在一次聊天时一位校长告诉我,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只是把课改当作“顺便”的事儿,他们的精力已不在课堂教学上了。这多么可怕!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我们可以拯救自己。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作品,联想到那位在艺术广场悠然散步的老人是那么令人神往。当晚,我在似睡非睡中仿佛看见,宗白华与写《断章》的卞之琳先生相遇,且相谈甚欢。我曾在卞之琳母校江苏省海门中学刻有《断章》的图书馆前驻足凝视许久。我想,中国美学不只在于传递学科知识,还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我相信,中国美学精神会让2023年的课改更灿烂,会让我们看到别样的风景,因为中国教师身上满溢着中国美学精神!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