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个体行为如何影响孩子 浙大学者科学解释“勿以恶小而为之”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什么说“勿以恶小而为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杨浙帅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张岩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当行为涉及自私选择时,哪怕只是个体行为,也能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消费者研究杂志》上,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研究指出,人们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选项,但是又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当人们看到有人作出自私的选择时,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借口摆脱道德约束。增加人们找借口的难度,就能有效降低一个自私“榜样”的影响力。
两名学者通过7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这一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下载盗版音乐。这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不对的。实验中,参与者在得知其他人下载了盗版音乐后,选择效仿的可能性几乎不受做出这一行为群体数量多寡的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选择下载盗版音乐,其他人就很可能跟随。而当行为涉及付钱购买正版音乐时,只有在更多人选择购买正版的情况下,参与者才会受到更大影响。
研究挑战了“人数越多影响力越大”的传统观念,也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当孩子们看到他人作出自私选择时,是否更容易效仿?答案是肯定的,即便这个行为的示范者只有一个。在杨浙帅看来,这一研究能为家长和教育者带来启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防止孩子受到不良个体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