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讨会在京召开

新浪教育

4月26日,第五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召开。会议以“深化思政铸魂育人工程,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荣雷、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主任唐景莉、北京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东城区委副书记王达品等领导,与来自全国30余所教育机构的400余名专家、教师代表共聚一堂,共商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指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容层次体系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支持,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等单位承办。
会议聚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发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学设计精编》《东城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精编》及《“课本里的东城”实践案例集》三项成果。其中,《课本里的东城》以区域红色文化为纽带,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全国一体化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为强化协同机制,“大思政课研究中心”及“东城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在会上同步揭牌。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指出:“两大中心将整合区域资源,构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成果孵化的全链条平台,推动全学科育人能力提升。”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高伟表示,未来将依托平台优势,深化跨学段教研合作,助力思政教育系统性跃升。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60余位高校及中小学专家围绕四大议题展开热议。针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提出:“AI技术可助力个性化学习分析,推动教学资源精准匹配,但需警惕技术应用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这一观点引发广泛讨论,东城区培新小学教师分享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经验,强调“技术工具应服务于育人本质”。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分论坛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荣雷强调:“学段衔接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同时强化评价机制创新。”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则结合跨学段集体备课案例,提出“以主题式项目推动课程内容贯通”。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主任唐景莉在总结中呼吁:“一体化建设需立足‘大资源观’,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东城区委副书记王达品指出,本次会议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未来将以东城经验为支点,辐射全国,助力思政教育从区域探索向系统深化迈进”。
本次研讨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区域与全国的联动,为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增强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新思路,标志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入全面深化、系统跃升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