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母婴关注

10岁女孩: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

南京晨报

关注

“怎样才能让妈妈不玩手机?”“爸爸妈妈不理我是不爱我了吗?”“怎样才能让妈妈更爱我?”“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 这是10岁女孩苗苗使用iPad留下来的搜索记录,让很多关注的网友既心疼又反思。其实苗苗的困扰不是一个孤例,有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家长会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这极易给孩子造成被忽视感。记者昨天随机采访了几位南京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教育经”。

家长们是这么做的

[爸爸只坐沙发玩手机] 不陪孩子 成家庭争执点

“孩子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可是一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平板电脑,总觉得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妈妈的责任。他老不陪孩子,也成了我们经常争执的问题。”南京市民唐颖的宝贝儿子已经6岁了,而孩子爸爸回家后觉得累,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玩手机,想放松一下,“怎么喊他陪陪儿子都没用”。

唐女士觉得,年轻父母应该多多陪伴孩子,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放学都是一个人孤单地回家。“儿子到家后总说,妈妈陪我一起玩吧,我们做好玩的游戏吧。而且和孩子玩的过程一定要投入,他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会和父母分享,这个沟通和交流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时候玩手机,就显得你不专心,孩子也会说,妈妈你别玩手机了。”唐女士介绍,她也和幼儿园的其他同学家长交流过究竟是玩手机还是陪孩子的问题,也有家长是回家以后关机,全心陪孩子。“要做到这样不容易,我都会把手机调成振动,不让孩子听到。”

[在家都不碰手机] 出门在外 享受陪伴时光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家住江宁区的石女士的电话,“记者不好意思哦,女儿要抢手机,我在家不敢碰手机哦。”说完匆匆把电话挂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悄悄地给记者发来信息,“我是偷偷和你聊天的,不能被女儿看到。”石女士的女儿今年3岁了,觉得爸爸妈妈老是玩手机,一定是好玩的玩具,总是要抢。

“我的孩子小,也许我还能控制不迷手机注意陪伴她,等孩子大了,可以自己看书自己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也许我也会觉得孩子可以不需要我们陪伴可以自己玩了。”她感慨,“以前带女儿在游乐场,孩子一个人在里面玩,妈妈在外面玩着手机,有时候孩子就经常找有家长陪伴的孩子一起玩。前天带孩子滑滑梯,每次滑下去都要喊:妈妈,你看我!当时还觉得怎么这么大了还这么粘妈妈,现在想来可能是孩子看妈妈一直低头玩手机想要引起妈妈的关注。”现在,石女士都会放下手机静静地看着女儿玩,享受陪伴她的时光。

[划分好工作时间] 每星期 都和孩子一起做饭

记者随机采访的爸爸们有不少事业有成,忙碌的他们又是如何陪伴孩子呢?一家儿童用品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平日里业务非常繁忙,自己7岁的儿子也需要有人陪伴,“其实这个道理大家很清楚,去玩手机不理小孩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家里有手机、平板,完全不碰也不现实。可以辩证看待,比如在家一定抽出大部分时间陪孩子,小部分时间划分出来处理事情,看个人安排和划分了。”现在他每个星期都会和儿子一起做一顿美味大餐。

另外一位爸爸是南京一家食品公司的负责人,同样忙碌,需要经常出差,而他的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偶尔陪下孩子,基本不玩游戏,或者女儿自己玩,我在旁边看着”。他觉得,“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兴趣不同,陪伴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样,但绝对不是我盯着手机看,完全不理会孩子。陪孩子就不要看手机,看手机就好好处理事情”。

[下班后都会陪孩子] 定期带孩子 参加趣味活动

李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虽然平时也忙,但她和老公每天下班都会花时间陪孩子,除了聊天、学习以外,还会和孩子下棋、读书、做游戏。“我们玩手机,孩子也会好奇,所以尽量不要长时间盯着手机等。陪孩子玩耍,也可以寓教于乐,引导他学习的方向。”

肖先生是大家心中的“模范爸爸”,每天负责接送10岁的儿子上学,放学后还会辅导作业,定期还会带着儿子参加趣味活动,参加篮球赛、游泳等项目,“其实家长老盯着手机看,也是一种时间浪费,还分神,倒不如好好陪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成长也很重要。”

“这个现象还是蛮普遍的,可能玩手机、玩电脑,又或者家长做自己的事情忽略孩子陪伴和成长方面问题,我觉得是责任心不够成熟的表现吧,和家庭环境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关系。”从事IT行业的徐航觉得,“工作再忙总是忙不完的,要注意兼顾工作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

是这么想的

“妈妈接我时和我聊天,非常开心”

刚上小学六年级的涛涛,个头一下蹿到了166厘米,显出一个男孩到男生的蜕变。涛涛就读于南京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虽是小学,但孩子们总有应接不暇的作业和课外活动,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未来补充了很多兴趣班。小学的门口总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豪车接送孩子,但可惜的是,每次来接涛涛的总是他的奶奶,妈妈的身影却很少见到。问起妈妈时,涛涛说:“反正我住校,别人妈妈也很少来接。”原来因为家长工作繁忙原因,涛涛寄宿在小学,一个星期回家两天,涛涛说:“一二年级的时候,妈妈都不管我,回家就是看手机忙工作。”

“马上要上初中了,所以妈妈会经常来看我了”。想到上补习班,妈妈还会来接自己,他稚嫩的眼神中竟透出一丝小小的喜悦,“在车上时,妈妈会和我聊天、讲话,我非常开心。”记者联系了涛涛的妈妈,孩子平时的教育生活如何陪伴呢?涛涛妈说:“我们平时是太忙了,从他小的时候就让他寄宿,也没怎么管过他,教育主要靠老师,生活也是爷爷奶奶多照顾。一个星期回家两次,我们有时候手机办公,也顾不上和孩子说话。”

上跆拳道课有爸爸陪伴,很开心

已经升小学五年级的俞洋,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吃妈妈做的下午茶,或者陪妈妈一起做,洋洋告诉记者:“妈妈做的下午茶品种可多了,妈妈把下午茶晒到了微信朋友圈,好多人点赞,所以妈妈玩手机我并不介意。”记者看到除了下午茶,还有早餐、各种零食小吃,11岁的洋洋竟成为尝遍美味的小小美食家。平时洋洋回家是家长接送吗?洋洋说:“学校离家近,有时候和小伙伴一起走,有时候妈妈来接,爸爸也会来。”

洋洋平时除了上学,还报了一门跆拳道,都是洋洋爸陪伴在左右,“爸爸踢得没我好。”洋洋开心地说。洋洋的爸爸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主要是我们教育和照顾,还有两个老人一起。洋洋平时上课紧张,所以总想着法儿的变花样做给他吃,家里的烹饪工具都可以开个烘培班了,洋洋也经常和我们做点心,可开心了。这其实也是陪伴和游戏的一种。”

专家

看法

重视孩子情感波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目前这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孩子的教育在于每天一点一滴地培养和指导,关键很多家长面临很多社会压力,或者自己心理也未必成熟,还没长大,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少了一份耐心。”江苏省孕婴童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艳呼吁,“年轻家长要自己成熟起来,除了要正视和解决儿童心理的障碍问题,更主要的是调整父母的心理,这个更关键。”

刘艳介绍,“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是跟我先生在孩子的教育上,无论何时何地,都保证一个人在场陪伴他,老人只能辅助。如每天晚上或者周末都给他安排了丰富的活动,画画、做游戏、踏青、与同龄小朋友互动等等。”

而教育行业内专家沈老师觉得,“这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事实,家长总是要求和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却忘了对自己制定要求,只玩手机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被忽略的感觉,孩子可能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合理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回到家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用自己的实际表现来增进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

针对孩子的敏感心理,儿童心理健康专家、南京童心缘培训学校的湛悦老师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格外重视的问题,父母在跟处于心理敏感时期的孩子相处时,哪怕是一句话的不当沟通,就容易演变成大问题,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因此,父母在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孩子的情感波动,不要因为玩手机而无意间冷落了孩子,除了给孩子们丰衣足食的优越环境,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从平时多陪陪孩子出发,和他们多聊一聊学校的趣闻趣事,多一同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在沟通互动中逐渐搭起一座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宋经纬 记者 芦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