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母婴关注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行动

市场资讯

关注

国际家庭日共话“家事”:这届年轻人卡在哪儿了?

2022年5月15日是第29个国际家庭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家庭服务部等单位指导下,中国家庭报社主办了“健康家庭 生育友好”2022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建生育友好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爱情到婚姻,年轻人卡在哪儿了?

日前,全国多地民政部门陆续公布了2021年婚姻登记数据,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例如,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龄突破30岁,为男31.89岁,女30.73岁;2021年江苏省初婚年龄平均为27.29岁,其中男性28岁、女性26.52岁,与2020年相比,男性平均初婚年龄略有推迟。据此,有专家表示,年轻人群的婚恋困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种婚育困惑,北京市教育学会家长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齐大辉表示认同。他说,“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恋而不婚,婚而不生,生而不教,教而不灵’的婚育众生相。这些严重影响到人口的数量和家庭的结构,是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社会环境与家庭文化问题。青年人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怎样经营情感生活,需要学习和成长。因此,做好婚育方面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晓冰看来,降低年轻人对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惧心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婚恋观教育。一方面,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人树立理性健康的婚恋观。另一方面,要引导父母尊重子女的婚恋选择。第二,帮助青年人解决婚恋实际困难。第三,推动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结婚由过去人生规定的‘必选项’变成了自主决定的‘可选项’。因此,在未来,政策方向应该更加支持青年职业发展,尤其要保障女性的就业公平,促进青年人婚育和工作共同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茅倬彦建议。

对于年轻人群的婚育困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倪子君则进一步表示,步入婚姻后低成本经营好婚姻关系,对于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非常重要。她建议,“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无法避免冲突,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注重肢体语言、语调、表达内容,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至关重要。”

探索家庭场景下的生育友好新路径

“生不起”“入托难”等问题,也是年轻群体面临的重要生育困惑。

对此,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二级巡视员张伟表示,全国总工会聚焦职工关切,正在通过编制《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指导手册》等措施来做好用人单位托育服务工作。她介绍,下一步,全国总工会将推动全国各级工会开展托育服务试点工作,从多方面解决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问题,并推动创建“六个友好”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托育服务试点工作,托育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比如,部分地市和县区开办了综合托育服务机构,社区建设了托育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家庭开展了互助式托育,工作场所提供了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等。”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家庭处副处长陈晨介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佘宇则认为,解决年轻人群的生育困惑,扩大家庭育儿指导、支持等服务;统筹推进托育机构建设,扩大资源供给落实产假、陪产假政策,完善育儿假以及弹性工作等制度安排,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等都是政策体系应当努力的方向。

“中国计生协正在探索在家庭场景下,提供更多符合不同群众需要的优生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方式,并开展了优生优育进万家行动,启动实施‘向日葵计划’以及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项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家庭服务部部长刘秀萍介绍了在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并表示,下一步,中国计生协还将在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疫苗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崔富强看来,保障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制度的构建,也是解决年轻人生育困惑的重要举措。他最后建议,社会公众应增强对联合疫苗的认知和信任度,政府也应该鼓励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协助联合疫苗发展,满足不同家庭类型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制度的构建。

《 人民政协报 》 

本报记者 刘喜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