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母婴关注

她们是最美的“天使妈妈”

北京晚报

关注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的护士节又恰逢母亲节。两种人生角色同样平凡而又伟大,同样饱含爱心与责任,同样充满温柔和关爱……“双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护士妈妈”,致敬她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付出。

耐心安抚

准妈妈带来了双重感动

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护士 王林

清晨7时许,王林准时出现在宣武医院外科病房楼5层的麻醉手术科。换好手术室专用的刷手服,步入手术间,术前安全检查、相关物品准备、手术床预保温……一切如常,就像她过去4年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清晨一样。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能就是她刷手服下圆鼓鼓的孕肚和脸上不自觉露出的微笑,让她看起来格外柔和。

这一天的第一单“任务”,是一台臀位孕产妇剖宫产手术。8时许,产妇进入麻醉准备间,王林一边向她介绍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一边推着转运床向手术间走去。

“听说麻醉要在腰部扎一根很粗的针,是不是特别疼啊?”头一回进手术室的产妇有些焦虑地问道。王林温柔地安抚着产妇的情绪,耐心地解释道:“别担心,‘腰麻’是稍微有点疼,一般都是可以耐受的。但是你千万不要动,配合得越好,麻醉得就越顺利。”

进入手术间后,王林耐心地指导产妇进行麻醉体位的摆放。随后,手术正式开始。王林一边配合着医生手术,一边同产妇聊起了“家常”。“你看,我现在也怀孕5个多月了,咱俩的孩子差不到半岁。”“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呢?”看似三言两语、你来我往的“闲话”,举重若轻地缓解了术中紧张的气氛。

10分钟后,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7斤重的“胖小子”出生了。当助产士将新生宝宝软乎乎的小脸贴到产妇脸颊上时,新妈妈激动地流下眼泪。“宝宝很可爱,但手术还没有结束。要控制好情绪,哭的话可能会胀气。”王林一边嘱咐着产妇,一边继续着手里的工作。

“小王护士特别好。自己也挺着肚子,还忙上忙下地照顾我。”1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王林将产妇送回病房。路上,听到产妇对陪同在身旁的家人说。患者的认可,让王林感到欣慰,“不久后,我也将是妈妈。能帮助到另一位妈妈,我由衷感到开心。”

手术室的工作是繁忙而艰巨的,即使同事们格外呵护和照顾,王林每天也要配合完成多台手术。虽然有时也会感到疲惫,但却始终以最好的状态护理每一位患者。“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理想,我乐在其中。”身为孕妈妈,王林平时总会有反胃、孕吐等不适。但让她感到“神奇”的是,只要身在手术间,“工作一忙起来,就忘记了难受。”王林笑着说。

“今年跟往年不同,往年我只过护士节,今年我还能过母亲节。”王林感受着新身份带来的新体验,由衷体会到双重的感动。

精心呵护

给每位患儿妈妈般的温暖

首儿所消化内科护士长 付磊

“不怕,我们做最勇敢的小朋友,好不好?”在首儿所消化内科病房中,护士长付磊轻声为患儿加油。10分钟前,患儿还因害怕胃肠镜检查而啼哭不止。在付磊的鼓励下,他渐渐展露出笑容,随后顺利接受了内镜检查。

消化内镜室被付磊和同事们打造成了“爱乐童趣”内镜室。为了缓解患儿们紧张不安的情绪,墙上张贴了五颜六色的儿童画、桌子上摆放着小象玩具、“小黄人音箱”播放着轻松舒缓的歌谣和童话故事……“我们希望用温馨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小朋友们愿意接受和配合治疗。”付磊说。

付磊每天8时按时上班,但下班却没有准点,时常忙到深夜。自担任护士长开始,付磊再也无暇顾及12岁儿子帅帅的学习,再没有时间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她不免有些愧疚,但帅帅却经常鼓励妈妈。

“儿子非常理解我,一直以妈妈为骄傲。”付磊笑着说,儿子经常自豪地与老师、同学分享妈妈的故事:新冠疫情期间,付磊成为首批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医疗队成员,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去年9月,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峰,付磊积极支援急诊输液室。受到妈妈的言传身教,帅帅还会为同学和老师上科普课,讲解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小知识。“儿子的鼓励为我带来了不竭动力。”付磊说。

付磊既是一名儿科医院的护士,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每次看到住院患儿,她都会产生强烈的共情,这也使得她将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儿,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对待。不久前,她护理过一个12岁的女孩,女孩入院时被诊断为重度营养不良,不爱说话,十分抗拒治疗。经付磊耐心引导,并带着护理团队精心护理,女孩开始接受治疗,之后慢慢敞开心扉,身体也逐渐恢复,平安出院。

出院前夕,付磊像以往一样到床旁看望她。女孩主动贴过来,悄悄对她说:“磊磊阿姨,我能叫您声‘妈妈’吗?您很温柔,也懂我的心思,帮我恢复健康,我喜欢您!”付磊欣慰地将她拥入怀抱,回应道:“谢谢宝贝,我也非常喜欢你。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希望你健康成长。”

“这是一种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信任。”付磊坦言,就在两人相拥的那一刻,她真正理解了“性命相托”的深刻含义。

全心投入

与新手妈妈共渡难关

北京妇产医院助产士 张文萱

“别紧张,宫缩时深呼吸,憋住别吐气,慢慢用肚子发力。”凌晨5时20分,张文萱正在产房耐心地引导产妇,她准备迎接的是一个预估体重8斤半的巨大儿。虽然已经有13年的助产经验,但她依然没有丝毫松懈,提前做足了准备。

坚持了大约半小时,产妇还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逐渐有些泄气。张文萱在产妇宫缩的间隙,一边为产妇按摩,一边建议她尝试侧位分娩。随后,张文萱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产妇的呼吸节奏,忽然发觉她在无意间用对了一次力。“很棒!就是像刚才一样,咱们等待下次宫缩,继续努力!”

6时15分,孩子终于出生了,体重超过9斤。张文萱松了一口气,也为自己和产妇感到骄傲:实现9斤多巨大儿无侧切顺产,这是她职业生涯的一道“高光”,也是新手妈妈竭尽全力换来的后续风险最低的分娩方式。还在产床上的产妇握住了她的手。“那一刻,我们就像彼此的战友。”

下班后,张文萱回到了家里,两个孩子仍在熟睡。这个清晨,就像过去13年里数不清的清晨一样。她昼夜倒班,四季在岗。“工作虽然辛苦,但每一次帮助新手妈妈们顺利生产,我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张文萱说,“我自己也有过两次分娩经验,更能理解妈妈们在产床上的感受和需求。”

张文萱说,为了与产妇感同身受,她在自己分娩时并未使用药物镇痛,而是选择了非药物镇痛。她亲身印证了,同事们辛苦总结出的助产老经验、科研出的分娩新方法确实有效。“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我能更加胸有成竹地给出建议。”她说。

体会分娩疼痛之后,张文萱发现自己更能与产妇共情。“我真切地意识到,我就是产妇在分娩时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她们把身体完全交给我,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在那个瞬间。我时常提醒自己,我给她们带来的分娩体验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

妇产医院产房里的啼哭声日夜不停,张文萱的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她的大儿子今年5岁半,已逐渐能理解妈妈的工作内容。“听说脐带就像电话线,连着孩子和妈妈,那我们之间的电话线是不是放在了妈妈的单位?”张文萱笑着说起大儿子稚嫩的疑问,“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我就告诉他们生命是怎么来的。我就像曾经迎接了无数个孩子那样,迎接了他俩的到来。”

本报记者 孙乐琪 柴嵘 王瑶琦

受访者 供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