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款妈妈们最爱的1岁内宝宝辅食

新浪育儿
母乳喂养母乳是宝宝最主要的营养来源,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所需营养也会越来越多,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也逐渐不能满足宝宝发育所需,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宝宝添加辅食了。但不同月龄的宝宝添加的辅食也是不一样的,小编接到越来越多准妈妈们的后台留言,到底正确的添加顺序是什么呢?
辅食添加原则 时间:添加的辅食与月龄相适应
4月龄:添加流食(如奶粉、米糊等)
6月龄:添加半固体的食物(如菜泥、水果泥等)
7-9月龄:由半固体的食物逐渐过度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面粥、肉泥等)
10-12月龄:大多数宝宝可以逐渐转化为进食固体食物为主的辅食了
种类:数量及质地的增加应循序渐进
淀粉(谷类食物、婴儿含铁营养素米粉)
蔬菜(各类蔬菜汁/泥)
水果(各类水果汁/泥)
动物(如蛋羹、鱼、禽、畜肉泥或肉松等)
应按由少到多的顺序,一开始只是给宝宝试吃与品尝,或者说在喂奶之后试吃一点,在宝宝适应后逐渐增加。
辅食添加推荐 1-3个月
主食 | 母乳、奶粉 |
4-6个月辅食推荐
食物性状 | 泥状食物 |
餐次 | 尝试,逐渐增加至1餐 |
乳类 | 纯母乳,部分母乳或配方奶;定时(3-4小时)哺乳,5-6次/日,奶量800-1000毫升/日;逐渐减少夜间哺乳 |
谷类 | 选择强化铁的米粉,用水或奶调配;开始少量(1勺)尝试,逐渐增加到每天1餐 |
蔬菜水果类 | 开始尝试蔬菜泥(瓜类,根茎类,豆荚类)1-2勺,然后尝试水果泥1-2勺,每日2次 |
肉类 | 尝试添加 |
蛋类 | 暂不添加 |
喂养技巧 | 用勺喂食 |
食谱推荐材料:绿色蔬菜10克牛奶2汤匙玉米粉1/5-1/4小匙
做法:1、将绿色蔬菜嫩叶部分煮熟或蒸熟后,磨碎、过滤。2、取1中10-20克与少许水至锅中,边搅边煮。3、快好时,加入牛奶以及由1/5-1/4小匙玉米粉用等量水调好的玉米粉水,继续加热搅拌煮成泥状即可。

蔬菜泥

10倍粥材料:米1份水10份
做法:1。把米淘好后,在水里泡1个小时左右。2.1份米加10份水,用大火煮。3。沸腾后把火关小,煮至米烂。4。关火,焖10分钟左右。5。用汤匙背将米粒捣碎。如果用高压锅的话大概只需要15-20分钟。
7-9个月辅食推荐
食物性状 | 末状食物 |
餐次 | 4-5次奶,1-2餐其他食物 |
乳类 | 母乳,部分母乳或配方奶;4-5次/日,奶量800毫升/日左右 |
谷类 | 强化铁的米粉,稠粥或面条,每日30-50克 |
蔬菜水果类 | 每日碎菜25-50克,水果20-30克 |
肉类 | 开始添加肉泥,肝泥,动物血等动物性食品 |
蛋类 | 开始添加蛋黄,每日从1/4个逐渐增加到1个 |
喂养技巧 | 可坐在一高椅子上与成人共进餐,开始学习用手自我喂食。可让婴儿手拿食物,学习咀嚼 |
食谱推荐原料:猪肝和瘦猪肉
做法:1、将猪肝和瘦猪肉洗净,去筋,放在砧板上,用不锈钢汤匙按同一方向以均衡的力量刮,制成肝泥、肉泥。2、将肝泥和肉泥放入碗内,加入少许冷水搅匀,上笼蒸熟即可食用。

肝肉泥

豆腐蛋黄粥材料:豆腐1小块蛋黄1/2个粥半小碗
做法:1、豆腐压成碎泥状,鸡蛋煮熟后,取出1/2个蛋黄压碎。2、粥放入锅中,加上豆腐泥,煮开后撒下蛋黄,用勺搅匀,待粥再开即可熄火。
10-12个月辅食推荐
食物性状 | 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 |
餐次 | 2-3次奶,2-3餐其他食物 |
乳类 | 部分母乳或配方奶;2-3次/日,奶量600-800毫升/日 |
谷类 | 软饭或面食,每日约50-75克 |
蔬菜水果类 | 每日碎菜50-100克,水果50克 |
肉类 | 添加动物肝脏,动物血,鱼虾,鸡鸭肉,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每日25-50克 |
蛋类 | 1个鸡蛋 |
喂养技巧 | 学习自己用勺子进食,用杯子喝奶,每日和成人同桌进餐1-2次 |
食谱推荐食材:大米100克板栗100克鸡胸肉80克
做法:1、大米洗净,板栗去壳并切碎。2、鸡胸肉洗净放入清水锅中煮熟,捞出放凉后,撕成细丝。3、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依次放入大米,放入板栗,再次煮滚后转小火煲煮30分钟。4、待米粥软烂时将鸡丝放入锅里,用勺子搅拌均匀,继续用小火再煮5分钟即可。

板栗鸡丝粥

红嘴绿鹦哥丝面材料:西红柿一个或半个菠菜叶几根豆腐一小块排骨汤半碗细细面条一把
做法:1、将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去掉皮,切成碎块,备用。2、菠菜叶(嫩的)及豆腐,切碎,备用。3、排骨汤烧沸,将西红柿和菠菜叶倒入锅内,略开一会儿。4、加入非常细的面条,面条软即可出锅。
以上这些4-12个月的辅食推荐,妈妈们可根据宝宝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食材方面要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而宝宝1岁是逐渐向成人化饮食模式转变的交替时期。食物的种类和稠度要不断增加。由最初吃的粥、软饭、烂面条逐渐变成一些干饭,另外也可尝试小馄饨、饺子、馒头,薄饼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母婴与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