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多的孩子从不叫妈妈,背后真相竟然是……

新浪育儿

再过一周就到同事孩子硕硕1周岁的生日了。
大家在商量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却发现硕硕的妈妈(小雅)并没有表现的很兴奋,甚至有些小埋怨,嘟囔着“这孩子算是白养了”,俨然成了小怨妇一枚。
原来,惹恼小雅的在过来人眼中根本不叫事——硕硕从来都没有叫过小雅妈妈,每天都是一口一个爸爸的喊着。

01
宝贝先会叫爸爸
当然我说过来人能够理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种尴尬,曾经也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与优爸都是独生子女,小优也是我们唯一的女儿。
开始我俩不太舍得把孩子交给老人,认为我们两个完全可以带好小优,然而现实是骨感的。小优三个月大的时候,我们都要工作,只能向父母搬救兵。
老人早就想着为我们“分担”(其实是想孙女),于是婆婆住了进来。

5个多月的时候,小优开始学说话,小嘴里嘟嘟囔囔地叫着“ba ba”,那时候真的是把优爸美坏了,对小优又抱又亲。一次,优爸吃柚子,宝宝兴奋地晃着小胳膊,找爸爸要。
优爸眯着眼睛:喊爸爸。她清晰无误的说了两个字“爸爸”,优爸开心的“嗳~”了一声,说实话真的让我这个当妈的有些嫉妒。
优爸剥下几粒柚子肉放在小优嘴里,酸的宝宝打着激灵扭头扑倒我怀里。嘴里还不停的发出“baba”。。。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一点不假;但是女儿也说是妈妈的小棉袄啊,为何一声“mama”都不会?
小优1岁的时候,学会了新词,但不是“妈妈”而是奶奶。。。那一刻,有点心酸,也有点眼酸,因为想起了起夜喂奶、哄睡攻坚种种。
比起同事家宝贝会叫爸爸不会叫妈妈,我家小优叫爸爸、奶奶,唯独不会叫妈妈,是不是更惨?
后来想想,这种醋吃的太傻了。优优叫爸爸,优爸带娃积极性大增,这求之不得呢。
另外,宝宝爱说话,不管发什么音都值得鼓励。再者,宝宝成长需要耐心,很快就会喊“mama”了,何必急于或者“计较”这一时?
更何况……
02
宝宝不是不想叫妈妈
首先我们要知道宝宝最初学说话都是出于一种兴奋,往往是在宝宝非常开心,非常想要表达快乐心情的时候才会“嘤嘤”发出声音,而且这些音是最容易发出的。
其实这正是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宝宝开始发音先发出元音,以后有了辅音,慢慢又有了音节。
什么叫元音呢?元音就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a e i o u),辅音则是气流受阻发出的音(b p m d t)。
小婴儿的发音大多数只是单独的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辅音+一个单元音。比如a,e,u,ma,ba ,ya,yi等等。

所以,“baba”“mama”的发音都是一个辅音加一个单元音,理论上宝宝叫爸爸或者妈妈是随机的,都是出于宝宝的无意识呐喊。
如果非要区分不同,就是“baba”两个字的发音,气流是由里往外的爆破音,比较好发;而“mama”的发音,气流是由外向内的,有些难度。
每个自恋的爸爸们感觉孩子跟自己更亲密,其实是孩子无意识当中随意叫的,跟爸爸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为什么宝贝会叫奶奶,不会叫妈妈呢?原因更简单了,只是因为上班族对孩子的陪伴、互动、交流比较少,此时作为主要抚养人的奶奶和宝宝交流比较多,奶奶的声音又比较好模仿,宝宝就会叫“奶奶”。
03
敏感期,让宝宝开口说话
虽然一岁以前的宝宝每天只会发出“咦” “呀” “啊”等音,还不能和成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但这也是宝宝在说话,是宝宝正在偷偷学习。
从宝宝出生到一岁,是前语言时期,正是宝宝语言开发的敏感期。
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了解下面的时间点、熏陶和发展宝宝学习语言的能力,为以后打好基础。

[0-5个月]注意力培养:
0到5个月是宝宝感受世界的敏感时期,这段时间宝宝只能看到较近的物体,且宝宝的关注点不固定。
这时大人可以用伸舌与收舌的方式引导孩子,锻炼孩子的视觉语言和专注力,也可以左右匀速晃动黑白卡片来引导孩子的注意力;适度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看到食物并发出“en”、“a”的求助声音。
[6-9个月]指认物体发声:
据研究,婴儿会用食指指认物品的时间越早,就能越早表达自己的需要,越早开口说话。
一般宝宝在6到9个月就已经会用手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会用手指触摸或指一个物体,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大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妈妈可以先自己用手指示范指宝宝的照片、墙上的挂图,一边指一边说,然后拉着宝宝手去指。这样反复训练多次,宝宝就能学会了。
[10个月-1岁]提升发音质量:
有些宝宝在1岁左右就会发出简单的单字或双字,有的双字以叠字为多。多读多听正确的字词故事等,是宝宝学习的一个途径,是广义学习的基础,所以现在的知识储备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好处,有一天孩子会不经意的表现出来的。
这个时候,大人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给宝宝一些语言上的刺激,妈妈要坚持每天和宝宝说话,优美的、有韵律的语言,比如唱儿歌、读诗歌等;此外宝宝比较喜欢听拟声词和叠词。
比如:“小鸟叽叽,小鸡咕咕,小鸭嘎嘎……”宝宝听后会很开心,以后自然就会模仿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