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造就了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新浪育儿
“每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都是来自家庭,而母亲作为家庭中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其影响不可估量。”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最后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故事一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故事二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
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做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努力和代价!

最大的苹果分给谁?生活中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
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苹果分配行为,成为两个孩子截然不同人生的推手。
往往来自家庭的教育特别是母亲教育推动着孩子未来走向,大多数人却不自知。
他的第一句谎言可以是你教会的,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也可以是向你学会的。
然而当他们学会了这些,将会是他们一生的幸与不幸,也会是他人和社会的幸与不幸。
▼
《阿甘正传》里阿甘母亲对他一生影响
说道这里,阿甘一生的幸运也是是母亲给的。
是母亲一生的教育和引导,让阿甘最后成为了一个善良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




▼
古今中外名人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拿破仑对自己的母亲的评价:
他说,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这不仅会给他们本人带来幸福与痛苦,而且也会给社会中的其他人带来影响与灾难,很多时候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家庭中母亲对自己意志、力量、自制等方面的培养。

其实读历史的人都会发现:
每个名人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睿智、深明大义、有见识的母亲。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陶母退鱼,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时至今日,依旧是坊间美谈,无不体现着母性的智慧和光辉。
种种这些都体现了母亲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
母亲对一代人的影响
马克思说:一个母亲影响的是一个孩子,也是一代人,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素质。
或许很多人不明所以,会觉得这个评价会不会太高了。
但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成功足以证明他是对的。
据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
以色列占全球总人口总数0.13%,
却获得了全球 20% 的诺贝尔奖(162 个 );
平均每 1844 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名创业者;
以色列吸引了约2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其人均风险投资额居世界首位,
是美国的 2.5 倍、欧洲的 30 倍、中国的 80 倍 ;
以色列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

当被问及以色列人成功的秘诀时,以色列投资之父Yossi Vardi坦言:全因犹太母亲们的智慧和教子有方。

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会震惊,更加不敢相信对于犹太母亲如此高的评语。
或许有人会问,孩子的教育难道就都是母亲的功劳和影响,那父亲就没有嘛?
要说父亲的影响肯定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母亲大,母亲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机会更大。

就像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周边,在有的家庭中,父亲的品行差,如果母亲聪明智慧、通情达理,孩子以后的人生依旧可以有所成就的概率很大。
但是如果母亲品行不端,不管父亲如何,孩子在以后基本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总之,母亲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双重角色的扮演者,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系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母婴与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