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孩子吃饭要哄要追要威胁?

新浪育儿

关注

生养孩子,精神引领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就可以轻视对孩子“吃”的培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好身体才是根基。再者,吃的习惯也是性格养成的一个切入点,教育作用也不可谓不大。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在这个妈妈对孩子一粥一饭的用心中,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朵妈

作为一个32岁的宝妈,人生并没有什么事情让自己闪耀发光。读书,恋爱,结婚,按部就班。生了孩子后,辞去工作专心带娃。

时至今日,唯一让别人经常表示羡慕和赞叹我的事情,就是我的儿子吃饭香,身体棒。

在餐厅用餐,或者家里来了客人,经常会引起周围的人的关注和羡慕。主要原因是儿子吃饭很香,很专注,不但是别人就是我,有时候都会觉得他的饭异常香甜。在最近的一次幼儿园家长会上,老师特别提到了儿子会吃饭,不爱生病,长的高长的结实。因此在家长会结束后,很多同班的宝妈都微信我,咋吃的?吃什么好吃的把孩子养好?还有索要菜谱云云。

大部分的宝妈烦恼一致:什么好吃的都做过,孩子就是吃饭难。

其实,孩子是最容易有食欲的群体,吃饭是人类的本能,只要饿了就会有食欲(厌食症等病人当然除外)。下面我就以我五年的带娃资质,浅薄的谈一谈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一、饮食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从早”

很多人在孩子还是婴儿期的一年内,不重视孩子的饮食习惯,这是绝对的错误。不管是吃饭还是对早教的接受能力,孩子们往往都比我们期待的更棒,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比成年人超前很多倍。

儿子出生七天的时候,黄疸出现,需要喂蒲地蓝口服液。外婆说要用奶瓶喂,爸爸更厉害,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就买了什么喂药神器说是可以推进嘴里。这两个方案我都拒绝了。我用婴儿专用的软勺直接喂他,在爸爸和奶奶怀疑的眼光里,儿子顺利喝光了所有的药。孩子在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定型的习惯,他会吸允,也会吞咽,可能有的孩子吞咽能力没有那么棒,但是不代表不会。如果家长直接否定了孩子的吞咽能力,让他得不到锻炼,那长大了喂饭就会各种漏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吞咽能力好会让孩子对吃饭更加感兴趣和自信。

儿子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很多便利,随时随地,但是这种便利往往会导致一些宝妈真的随时喂奶。因为孩子哭闹啊,夜里睡不安啊,都是直接奶头一塞了事。其实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都要让孩子定时的进食。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的肠胃发育,一方面给他一个吃饭要按时的初步印象。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轻声哄拍、放音乐、玩游戏、散散步,都是很好的选择,吃饭是正经八百的事情,不能作为哄孩子的手段。

一岁之前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辅食的喂养习惯。儿子在四个半月时开始吃米粉,后面逐步添加蛋黄、肝泥等,这些食谱宝妈们都很熟悉不必多说。这里要强调的是,给孩子喂饭时,一定要在大家吃饭之前,并且面对面喂养。有些宝妈或者奶奶喜欢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拿着勺子喂饭,这样孩子的感觉就是背后时不时出来一只勺子,然后就送到嘴里,看不到碗,看不到美食,也看不到妈妈认真喂养的表情,这些都是不利的。应该让宝宝坐在宝宝椅上,或者由另外一位家长抱着。面对面进食能让宝宝感受妈妈的微笑、目光交流和鼓励,从开始吃到小碗吃光光,去感受到吃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二、零食,甜食少吃

孩子渐渐长大,有独立的思想和习惯,会选择和反抗。这时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不吃饭,吃的少,还有喂饭要追着喂等等。其实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爱吃零食。孩子正在长身体,容易饿,不吃饭只能说明不饿。值得解释一下的是在饭前孩子吃了多少东西可以产生“不饿”的感觉。很多家长会说:“只给他吃了一个雪饼,或者只吃了一个水果”,这些已经够了。孩子的天性是玩耍,随便一点东西垫垫肚子,他就立马转移注意力去玩耍。而且零零星星的进食,会让他的胃部总是处于分泌胃酸,不断工作的状态中,因此零食不但会产生饱腹感,还会让胃部疲累,降低食欲。

儿子从生下来就是我自己带,家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家里从来不储备零食、饮料之类的东西。爷爷奶奶远在农村,没有人去宠溺他,也索要不到零食。所以除了饭点他基本上只能吃到牛奶或者水果。加之从小不给他吃甜食,他对各种乳饮料也不怎么热衷。因此到了饭点会认真的吃饭。大部分的时间他的习惯都是吃干抹净,偶尔吃到后来慢慢吞吞,我就会告诉他“宝贝我想你已经吃饱了,可以去玩了”,然后收掉碗筷,从来不会强迫他吃光或者责骂他,这是在避免让他产生“吃饭是一种任务、强迫”的错误认识。

说到甜食,甜和咸的选择是饮食习惯大方面的体现。个人认为特别爱吃甜食的孩子会排斥中餐,因为甜食多半来自于西点、冰激凌等等,而中餐有其实北方的中餐,几乎全部以咸味为主,相对于美妙的甜味,孩子们会觉得咸是淡而无味的。另外据几年前美国的科学研究,甜食食用过多会降低人的智商。又考虑到龋齿等因素,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避免过分甜腻的食物,糖果更是要少吃。可以选择一些淡甜的点心来丰富食谱。

三、孩子吃饭时不要玩玩具、看电视

,更不能以吃饭来谈条件。

这一点其实不需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饭菜上,才能更好的品味饭菜的香甜。但是这确是大部分的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总觉得孩子吃下去最重要,甚至会答应孩子各种条件。其实这只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古语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应付眼前的一顿饭重要,还是以后每顿饭都省心重要,孰轻孰重,大家心里自然知道。

儿子有时候偶尔闹情绪,不愿意吃饭,虽然我很在乎他,但是也不会表现的很明显,不吃就下顿吃,反正一顿不吃也饿不坏。期间他要吃东西也不予理会。这样的事情在我这里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是在两岁的时候,事实是很有效果的。他自己会记得用吃饭来威胁妈妈是没有用的,除了饿肚子什么想要的都没有得到,对于他这样的大肚汉,一点好处也没有。

有些妈妈纠结于过早的让孩子自己使用碗筷独立吃饭,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孩子们协调能力不同,不用着急跟别人比。在两岁半以前,自己吃还是妈妈喂,没有尽快的让孩子吃下美味的饭食重要。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食物易冷,更不用坚持让孩子自己慢吞吞的吃完。孩子自己吃加上妈妈在旁边帮助,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强调的其实还是“进食是正式而又享受的一件事情”。碗筷使用的过于生疏,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四、把孩子的饮食日常当做大事之一

在我怀孕的时候,认真的和领导讨论过是否离职的问题。我的领导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在我困惑的时候,她只在邮箱里给我留下一句话“孩子的一粥一饭都很重要”。

我不知道这是她对于没有亲自照顾孩子的感悟,还是哪本书上看到的,反正这句话成了我养孩子的座右铭。母爱的神奇力量促使我迅速办理了离职手续在家待产,我没有留恋那产假的薪资,只为了不欺瞒送我一句知心话的领导。

我用尽全力做到了顺产;坚持母乳喂养一岁;每顿辅食每顿饭都是我亲自动手,如果有饭局,就跟厨师沟通单独做一份幼儿餐;他不喜欢吃猪肉,就带他去西餐厅品味美味的牛排、鱼排,认识肉的美味;孩子两岁以后,就经常问他“早饭想吃什么,晚饭想吃什么”;去菜场买菜会带上他,让他认识和挑选食物;有的菜他不喜欢吃,就剁碎和肉一起做成肉丸汤,去补充可能缺失的营养;和他一起烤饼干,他会吃掉偶尔做的失败的产品,原因是他参与了……

现在他长大了,有时候爸爸喝酒不吃主食,他会义正言辞的批评爸爸:“我和妈妈去买大米提回来好重,你怎么不吃大米呢!”。

这篇文章写了好长,与我的原意相背,但是关于孩子的点滴,想简洁也是太难,这也是只要说起孩子陌生宝妈也像多年闺蜜的原因。爱孩子的路还很长,为人父母更是不容易,我们的孩子都会是优秀的孩子。

希望我的几点体会能够让大家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宝妈们要相信,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就像向日葵总会面向太阳的方向,进食是孩子的本能,美味一定会属于他们。

儿子明年九月份要上小学了,我现在参照考卷开始教他认识汉字,目的是以后他能读懂题目,独立完成作业。就像我不想追着孩子喂饭,我也不想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的良好习惯得益于我们,最终也解放我们!

来源:多彩贵州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