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代“私塾”
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47岁的单亲爸爸张乔峰先生,在送儿子进入小学三个星期之后,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接回家。他自己为孩子在家开设了私塾,全面负责孩子的培养教育。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办学形式。现代社会开设究竟是进步呢,还是倒退?很值得讨论。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是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几个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比较灵活,一般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无论是中国的古代教育,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教育,都一直是私塾教育。
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对有文化的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猛增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古代私塾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古代社会的所有人才基本上都是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私塾在传承文化和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
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受“以人为本”的社会新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对类似工业“流水线”方式、重共性轻个性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不断提出质疑。
特别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熟,使得人们又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新形式的“个别化”教学。当今工业发达国家的“网络学校”、“家庭学校”、“在线学校”层出不穷,已经有越来越多在普通学校感到不适应的中小学生,纷纷进入网络学校、家庭学校、在线学校接受“个别化”教育。
其实,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当是因人而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通过个别化教育,孩子可能比同龄孩子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并不预示将来就一定能成为家长所期待的人才。送孩子到学校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集体生活,推进孩子实现社会化的进程,以使孩子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遵循一个“平衡”的原则。在私塾里学习的孩子在知识方面获得了许多,就一定会在其它的方面,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个性形成和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也是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现代“个别化”教育没有同学、没有伙伴、没有集体不满。
从张乔峰先生开办的现代私塾的发展历程看,开始只是教他的一个孩子,后来又陆陆续续接受几个孩子,这个事实也充分表明,私塾不见得适合现代孩子的心理需要。
私塾教育是古代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那时的劳动场所是在家里,人们从事的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通过“个别化”的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还可以适应当时的生产方式。
现代社会,劳动场所早已经迁移到社会,人们从事的是社会化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将来孩子们长大以后,都要进入社会生活,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社会,能不能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还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
现在,评价他“私塾”的实验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尚为时过早。
既有同学伙伴,有集体生活,又能接受个别化训练和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值得人们期待。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张乔峰先生:义务教育,也称作“强迫教育”。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家长不送孩子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可涉嫌违法,迟早要受到法律的干预。
(2013年12月30日)
来源:赵忠心家庭教育 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