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天天测体重就够了吗?健身的你还需要关注这些数据

新浪育儿

关注

健身人群和周围人总是有点“格格不入”,他们总是会关注数据——关于身体的、力量的、食物的等各种各样的数据,其中有些数据很有参考意义,有些其实影响并不大。本文就总结介绍一些健身中常见的指标,综合分析利弊,各位读者按需参考即可。

[体重]

减肥的时候最受瞩目的数据莫过于体重,同时体重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客观标准。

但是对于健身人群来说,除非你面临着比赛级别的问题,否则体重这事也仅仅是客观参考。

健身人群对于体重的解读往往还有第二层意思,例如增肌为主的人群会更在意去脂体重,减肥人群还会关注体脂率的变化。

这些数据通过体测机都可以获得,但这样的“高科技”仪器也有短板,如何把误差值控制到最低呢?读者朋友们可以复看这篇《除了体重,还能测体脂、肌肉、身体水分的智能秤真的值得买吗?》

[体脂率]

减肥让我们对脂肪恨之入骨,实际上脂肪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能你也在健身房被安利过体脂率,一般教练会弱化脂肪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储备的脂肪应该占体重的11%-15%,女性这一数值则是20%-25%。

体脂率指的是必须脂肪和贮存脂肪(就是你身上碍眼的肥肉)的总和,通常男性体脂百分比是15%,这里必须脂肪占3%,贮存的脂肪占12%,女性体脂为26%,必须脂肪15%,贮存脂肪11%。

可能你觉得体脂率越低越好,但有时候身体则不这样认为,因为必须脂肪酸大部分主导着你的(生殖方面)激素水平,如果女性减肥过程中严格控制饮食,训练过度,脂肪下降过快,过低的体脂含量可能会引起月经量少、闭经等问题。

[身体质量指数(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BMI中国标准

BMI是很多疾病的参考值,比如一些肥胖引起的疾病都会以BMI指数作为一个界定标准,比如BMI指数高于27,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风险就会增加。

但对于健身人群来说BMI指数似乎是一个比较鸡肋的概念。事实上,健身人群尤其是健美爱好者的BMI指数大多被归为过重。对于注重身材的他们来说,显然BMI这样的“分级评价”是无法接受的,这样看BMI似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其实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BMI指数。

1、不只是健身者,对于普通人BMI也只是参考值

BMI指数的制定几乎参考了大量“普通人群”的数据,但是即便是针对普通人群BMI指数也仅仅是参考值之一,并不是BMI高就会被绝对的贴上“肥胖”的标签。

BMI指数并不是完美的,即便排除医学上相关疾病风险的考虑,BMI指数依旧需要参考腰围、用皮脂钳测量局部皮下脂肪等等,也就是说即便是普通人群的BMI依旧需要其他数据佐证,这样看来对于健身人群来说BMI也并非鸡肋。

我曾收集了身边55位健身人群的身体数据,身体脂肪含量在15%左右的健身人群和健美爱好者的BMI也有在22的,只有1人超过27(一般范围会在24-27.9也就是过重范围)的。但对于运动人群,这个“过重”二字也大可不必在意。

2、BMI指数的确能反应肥胖状况

虽然BMI并非完美,但这不能抹杀掉它的客观参考性,很多运动人群对于BMI指数嗤之以鼻,但我们抛去职业健美、大力士、力量举、举重这些体重为优先参考的项目,单独说一般的健身、健美爱好者人群,如果你的BMI指数超过28,那么你和普通人群面临的问题可能都是——肥胖。

3、BMI指数运用广泛

同时BMI指数在我国也有很多方面的运用,并非只局限在健康管理或者健身房,比如BMI指数标准就适用于《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GBZ 221—2009),另外,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BMI指数参与小学到高中学生身体健康的评价指标评分。

[力量数据]

健身人群经常喜欢对比三大力量数据——卧推、深蹲、硬拉,很多人以此衡量自己的进步。但如果练了3年负重深蹲,负重量却始终没变,是不是就说明没进步呢?

实际上这样数值的比较就像BMI指数一样参考就好。举重运动员练习深蹲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专业项目,是辅助练习,短跑运动员练习深蹲是为了更好的爆发力最终服务的是速度。任何形式的锻炼提高的都应该是运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数值增加。

曾经我们通过体育考试来划分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大四男生肺活量评测及格成绩则是2860,小学一年级女生50米及格线是13秒8。但脱离了学校后,运动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保持身材或健康,即使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运动能力依旧是得到锻炼的。

[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

健身入门的人群除了会关注运动本身,还会强烈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有时这会让他们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普通人逛超市,可能看到心仪的食物就装到购物车里,但健身人群不一样,他们首先会翻看食物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关注着3个数值: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更在意的人会继续翻看钠含量,然后阅读一下配料表,搞清楚上述这些营养成分是来源,层层筛查通过他们的“底线”之后,才会安心地把食物放在购物车。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的热量代谢,生活的环境又充满高热量美食,稍不注意这一天的食物热量可能就超过整体的消耗,然后默默地在腰腹处变成脂肪,这对于注重身材管理的健身人群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但即使你不考虑健身、身材这些事情,从健康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也是有必要关注食物营养成分的。

我们食用的东西在变得更加美味方便的同时,和我们祖父辈吃的也不能同日而语,比如我们现在吃的米饭大部分都是精加工的大米,提升口感的同时也丧失了一部分珍贵的营养素,而且GI(升糖指数)变得极高,食物的制造方式和获取方式的便捷也为我们增加了各种代谢类疾病的风险,所以关注下食物的营养价值对于普通人群和健身人群都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我们面临着更琳琅满目的食品。

图片来源:123RF图库

来源:春雨医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