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蒋方舟走出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真的是“高情商”吗?

新浪育儿

关注

蒋方舟在上周的奇葩大会上分享了一个主题:我再也不想去讨好别人了!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讨好型人格”逐渐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会表达自己的不爽去骂人了。

自曝了自己为了对抗这个“讨好型人格”,独自在异乡待了一年。并引用金句总结:“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负能量。”这两句话击中了无数个人的柔软的内心,因为太多的人都有共鸣,自己也曾讨好过,或者正在讨好着。

蒋方舟是谁?年少成名的少女作家,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12岁和余秋雨一起接受采访,2012年清华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的副主编,当年24岁。

金灿灿的简历,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的蒋方舟居然自认为是讨好型人格。那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就更没资本去“任性”了?显然不是,并且也可以总结出讨好型人格和一个人是否“优秀”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和“讨好型”人格有关系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看待自己。第二,是否有自信,即是否有自我价值感。第三,是否过于敏感,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第四,是否极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即使他人并不重要。

如果回答都是“是”,很显然,就具有讨好型的特质了。蒋方舟在节目中说自己之所以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小时候成名太早,迅速进入成年社会,身边全是大咖,需要仰视,对方总是对的,自己永远是跟随者。会不自觉地以成人的规则去讨好所谓的“权威”,而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在孩子的世界,成人就是权威和规则,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变成所谓“机灵懂事”的讨好者,否定他的思想,打击他的自信心,无视他的需求,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百试不爽。

父母们看到这里,肯定会认为自己怎么会这么对待孩子呢?小时候有没有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做客,一个劲的夸奖别人孩子的同时,会不会还不忘贬低一下自己的娃,向人家学着点;当别人孩子和自己孩子抢一个玩具的时候,是不是总要让自己的孩子表现大度,让给别人;当孩子欣喜若狂的给你显摆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不能骄傲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看看人家谁谁谁。

这样的父母容易会让人人都觉是个“好人”,热心助人,谦卑伟大,牺牲自己需求,以别人利益为第一位。但违背人性的行为都会物极必反,讨好型的人会把怨气的一面留给家人。也更容易以相同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以取悦讨好的模式才能获取父母的正向回馈,就会不自觉的一直沿袭这个模式,掩饰真实的自己,展示别人想要看到的自己,被看到了,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小希就是如此,妈妈几乎撑起来了整个家族的事情,小时候家里表姐堂妹堂弟都没有间断过寄宿在自己家里,小希妈妈也很骄傲,自己这边和小希爸爸两个大家族的事情都要献上自己的一分力,自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爱戴。除了小希。因为小希一旦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没能力负担其他人的要求,妈妈就会觉得小希没良心,没亲情感。小希在工作中从来也不敢争取,好像一争取就对不起其他人一样,即使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敢去争取。

作为父母,如果自己也有讨好型人格,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不是,给孩子尊重和认可,肯定孩子属于自己的价值。没有价值感的人在生活中没有力量守护自己的边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