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糖果、零食、手机、电视,这些美好而危险的事物,如何让孩子快乐而不沉迷?

新浪育儿

关注

糖果会让孩子口味嗜甜,引起蛀牙肥胖,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垃圾零食高热量低营养,会影响正餐食欲,让孩子缺乏营养。

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不光会影响视力,还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

每当看到这样的科普,很多当父母的小心肝都会禁不住发颤,暗暗下定决心:

唉,这些东西害处这么大,真不应该纵容孩子,我要当好父母,做正确的事!

可是回头面对孩子恳求的眼神,乃至不被满足的哭闹,又会纠结无比,没两下又破功:好吧好吧!今天吃最后一次/再看最后十分钟!

然后你发现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狂揉眼睛的时候,又很想扇自己!

这个世界太邪恶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让人快乐而罪恶的东西来勾引孩子呢?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很多父母也是很拼,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从来不买零食糖果,也不让孩子看见任何电子产品,觉得规矩严一点,就能控制住孩子。

但是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给他建造的象牙塔中,他总有一天会从其他渠道接触到这些东西,当他品尝到糖果零食的滋味,体验到电子产品的刺激,那种致命的诱惑只会反扑得更加厉害。

你越是严防死守,孩子越会开动脑筋和你玩各种心机,想方设法地得到他想要的快乐,不惜欺骗父母、甚至偷盗……

我自己因为从小牙不好,我妈一直禁止我吃任何甜的,可是越是禁止,我越是嗜甜,6岁的时候就曾经为了买糖果,偷偷把家里存钱罐的硬币挖光一大半,然后被我妈发现一顿好打,但依然无法克制我想要吃糖的欲望,抓住一切地机会搞糖吃。

直到成年,我依然对甜品没有丝毫的抵抗力(人胖是有原因的……),每次吃到甜的,不光会有口舌上的愉悦,甚至心理上也会有一种禁忌的快感,可以说是坐下病了……

正因为我本身有这个经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多,我觉得严防死守不让孩子接触这些诱惑,是双输的做法,不但肯定守不住,还会造成亲子关系裂痕,甚至让孩子感到强烈的心理失衡——别的孩子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最终出现心理问题。

而且当孩子长大开始社交的时候,这些好吃好玩的东西还是社交货币,譬如说,小朋友的父母分零食糖果,就你家娃说妈妈不让吃,是不是显得有点不给面子?

譬如说,所有小朋友都在谈论小猪佩奇汪汪队,就你家娃不知道,是不是会感到被排斥?

孩子上小学之后,更是要靠这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来交朋友,水至清则无鱼,越是那种“洁身自好,家教甚严”的孩子,越是没朋友。

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很残酷的。

所以,完全不让孩子接触,肯定是不行的,问题是怎么接触才能让孩子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又能学习到自控能力?

我家两个娃养这么大,都有自己的小嗜好,毛头爱玩游戏,果果爱吃糖(遗传这种事情不得不服),但是他们都能在我的适度提醒下做到有节制,基本没有因为这种事闹腾过,个人也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1)让成长有仪式感,并制定规则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想长大,为什么?因为长越大,父母的要求就越来越多,要学这学那,要自理,要遵守规则,要自己玩……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好事情啊!那为什么不打滚卖萌当个小baby呢?

所以我们让孩子认同自己是个大孩子,并用更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要让他感受到长大的好处,譬如,长大了就可以吃一点糖,喝一点饮料,睡晚一点,可以看电视,乃至有一些自由支配的零花钱。

孩子每过一个生日(不一定是生日,节日也可以),你就可以正式地宣布一项他的“成长福利”:你又长大了,从今天开始,你每天可以吃一些甜食,看一段时间的电视。

(这个仪式还有个好处,就是在宣布之前,你也可以有更人性化的方式拒绝孩子:“你现在不能吃糖,你还不够大,再过两个月你3岁就可以吃了。”)

而具体吃多少甜食,看多少电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看可以吃等等细节,你需要让孩子参与到讨论当中来:“电视虽然很好看,但是对眼睛不好,所以不能一直看,你觉得每天上午吃零食的时候,看一集小猪佩奇你可以接受嘛?”如果不能接受,可以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和他讨价还价一番,最后把讨论结果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孩子不认字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写在纸上会有一种仪式感。

当然,最终定下规矩的是你,但只要让孩子参与到指定规矩的过程中,孩子会对这个规矩更加认同。

制定完规矩的一段日子里,孩子会有试探底线的行为,萌萌哒提出“最后一分钟好嘛?”,或者撒泼耍赖哭闹,你要温柔地安抚他不甘的情绪,并且坚定的坚持原则,在孩子停止哭闹之后,再给他读一遍墙上的内容,让他知道规矩就是规矩,不可以破坏。孩子试探几次之后,知道底线所在,以后就会自动遵守了。

2)接纳孩子的嗜好,并和他分享感受

一切管教的基础,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当孩子喜欢你,依恋你,信任你,和你有足够的感情联系,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你的想法,你才有可能真正从内部影响他。

如果你只是一个规矩的制定者,执行者,总是冷冰冰地讲大道理,数落人,不停地挥舞惩罚大棒,孩子就算乖乖执行了规矩,也会心不甘情不愿,一旦逮到机会就会钻空子。

而和孩子分享那些小嗜好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就是走进他们内心的一条捷径。

你可能一点都不喜欢吃糖果零食,也可能觉得孩子看的那些电视,玩的那些游戏简直弱智爆了,但是也不要轻易贬低这些孩子的心头所好,还是尽量拼一拼演技,和孩子分享糖果零食并且装作很好吃,很感谢他分享的样子;和孩子讨论动画片的情节并且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让他觉得,你是理解他的,和他一国的,然后看见你都很有节制的样子,他自己也会有样学样的。

3)充实孩子的时间,让他不无聊

大多数时候,那些喜欢不停地吃糖果零食,或者看电视没够的孩子,都是那些感觉大把时间无处挥霍的孩子,家长或者没有高质量的陪伴,或者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时间,或者没有给孩子安排他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专注自己玩的能力,孩子待在屋子里无聊透顶,想打发时间找乐子,那除了看电视和吃零食,他还能想到什么?

其实如果你仔细安排,会发现每天孩子的时间是很珍贵有限的,除去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剩下的时间充其量也就6-7个小时,他需要至少两小时的室外活动时间,至少一小时的亲子共读时间,至少一小时的互动游戏时间,剩下的时间你还需要和他搞点益智活动,画画认字拼拼图做手工什么的,还要每天和爸爸有一定的“家庭时间”,备不住还想培养点他艺术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

只要你想安排,时间只嫌不够啊,孩子每天规律生活,到什么时间就有什么样的事情去做,每分每秒都很充实,根本也没什么机会让他想打发时间看电视吃零食好么!

4)受到尊重,有价值感的孩子才有自控力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这样费尽心机地“管”孩子,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不管”,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合适的环境,让他能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克制不放纵自己,这才是“管”的意义。

简单粗暴地严防死守紧迫盯人,只会让孩子丧失掉自控能力,把所有管理自己的责任推给家长,自暴自弃地当提线木偶,一旦脱离家长控制,整个生活就会混乱坍塌,你应该见过太多考上大学了之后,就完全停止学习,天天只顾着打游戏,按时睡觉都没法做到的年轻人吧。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获得自控能力呢?

只有那些有尊严,受尊重的孩子,才可能拥有自控能力。

因为有尊严的孩子会从父母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足够好,对周围人有价值,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让自己更好,而且会受不了自己不好的样子。

反之,如果这个孩子的环境中,充满指责和否定,冷漠和嫌弃,功利化的奖惩,等等,他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就全都依赖于外部,而内心却对自己充满否定,一旦外部力量不够的时候,内心的力量就不足以支撑自己,他就会毫无节制地沉迷在某些事物中。(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所以,在给孩子规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在孩子熟悉规则之后,尽量设计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可以把遥控器给孩子,在节目结束的时候让他自己关掉电视,糖果罐子放在那里,画好日历,让他自己去拿,而不要像防贼一样的防他,用吼叫来控制他。

这种行为其实包含着一种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你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一部分行为负责了,孩子也会因为感知到这件事,而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这种孩子就算真的违反规则,他不但不会窃喜,反而会觉得良心不安。

其实,罪恶的东西又何止糖果和电视,等孩子再长大些,诱惑只会越来越多:小说,动漫,电子游戏,社交网络,性,消费物欲,酒精甚至毒品……

每一种都可能只是有节制的消遣,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但每一种也都有可能会是无节制的沉迷,让一个人一生都废掉。

你防得了一时,却防不了一世。

那还不如用糖果零食这样的东西作为孩子自控力的第一课,让孩子了解那些“少量很美好、过度则有害”的事物,从而渐渐懂得什么叫节制,什么叫适可而止,最终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给孩子积极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奠定基础。

比起获得“自控”的能力,吃糖和看电视的那些坏处,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不是吗?

养育孩子,也要有些大局观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