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让爸爸看孩子,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

新浪育儿
“6个孩子不与他们的父亲有任何关系,对他们而言是有害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和父亲、母亲拥有健康牢固的关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上面这段话,是洛杉矶法院给著名影星安吉莉娜·朱莉的忠告。在与布拉德·皮特两年多的离婚案期间,朱莉一直在阻止孩子们与父亲相见。
法院近日警示朱莉,如果她不帮助修复孩子与父亲布拉德·皮特的关系,她将失去孩子的监护权。
(朱莉和孩子们)

离婚后,拥有抚养权的一方,让孩子不要和“没有责任心的爸爸或妈妈”的另一方接触,似乎也成了一种“国际惯例”。在中国,董洁离婚阻止孩子见父亲潘粤明;在美国,朱莉离婚阻止孩子见父亲皮特。
这一次,洛杉矶法院为孩子们和皮特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暑期计划,精确到不同日期的相处时间。
或许,正是因为法官很清楚一个道理:婚姻破裂,强行阻隔父子情,才是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最大伤害。

孩子的心中,
一定要维持“理想父亲”、“理想母亲”形象
“理想父亲”、“理想母亲”形象,有两层含义:
第一, 在孩子的心中,他的父亲或母亲,是优秀的,是好的;
第二, 在孩子的心中,他的父亲或母亲,是爱他的。
当一个妈妈,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很棒,很优秀呢。这句话对孩子而言的意思则是:
我的爸爸棒,证明我也应该很棒,因为我是我爸爸的孩子。
当一个妈妈,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很爱你呢。这句话对孩子而言的意思则是:
爸爸很爱我,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是重要的。
然而,强化父亲不爱孩子,孩子就会不安全,并且总有一天,他会怀疑他的母亲,是不是也爱他。
因为,既然爸爸有可能不爱我,那么妈妈也是有可能不爱我的。这种影响,甚至会扩散到这个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
我有个朋友,刘美人,她说小时候,最讨厌她的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们姓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你们刘家人,都是一个德行。
刘美人的妈妈,和爸爸家的亲戚处不好,对爸爸的整个家族都很仇视。也许这个妈妈,并没有伤害孩子的恶意,然而丈夫的家族,是孩子的一部分,骂丈夫,或丈夫家人,与骂孩子,并无不同。
这样做的结果,要么使孩子恨她的妈妈,要么使孩子恨她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身上,流淌着这么槽糕的爸爸的血液。
同样,如果孩子的爸爸骂妈妈,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一样。


“缺失的父亲”与“缺失的母亲”
在探讨原生家庭的浪潮中,出现过一套公式: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然而,这个“缺失”,其实还有别的含义。它不仅仅指,在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因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孩子而造成的缺失,更是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的,父亲或母亲的缺失。
当一个孩子的内心,没有塑造出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时,就会造成“父爱的缺失”。
同样,当一个孩子的内心,没有塑造出一个“理想母亲”的形象时,就会造成“母爱的缺失”。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父亲或母亲的缺失是怎么造成的呢?只需要两个步骤:
步骤一:当一个妈妈,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父亲的“如何的不负责”、“如何的糟糕”,孩子在心中,就会贬低这个父亲,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靠近父亲。
步骤二:当父亲感受到孩子疏远自己,久而久之,父亲慢慢地也跟孩子没那么亲了。彼此间的相互不靠近,慢慢地,造成了父爱的缺失。
同样,如果父母离婚,孩子从小跟父亲长大,父亲常常在孩子面前讲“母亲多么不负责多么糟糕”,也会造成孩子对母亲的仇视,这种仇视阻碍了孩子对母亲的亲密感,从而造成“母爱的缺失”。
也就是说,并不是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缺位,造成父爱母爱的缺失,而是孩子内心的“恨”,造成了父爱母爱的缺失。因为恨,隔断了孩子对爱的体验。
杜鹃,总是爱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甚至有些还是已婚的,她无法控制自己与其陷入情爱关系,她也感到很羞耻,认为自己是坏女孩。由此她找到心理咨询师。
在咨询中,她慢慢开始释怀,自己之所以控制不住,爱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源自对父爱的缺失。随着咨询的深入,她逐渐发现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她并不是从小就缺父爱的。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对父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比如父亲出差回家,抱了一台彩电回家,她是她们大院里面,最早有彩电和音响的家庭。
与此同时,她背负了很多她母亲对父亲的不满,比如:你爸爸乱花钱,没有责任心,出去找女人等等。
当她的父亲, 慢慢在她心里塑造成了一个“道德品质败坏”、“没有责任心”、“不爱妻子和女儿”的形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开始瞧不起父亲,也不再看到父亲一点点的好,并开始对父亲疏远。
对于杜鹃而言,她并不是天生就缺少父爱,当她认定“父亲不爱自己”的时候,开始疏远父亲的时候,她的父爱的缺失,才真正开始。
在这种“父爱缺失”的影响下,成年以后,让她克制不住地发生一系列无法真正使她幸福的情爱关系。


痛苦无处安放的父母
1)为什么有些父母,无法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
爱有时候是盲目的。这种盲目表现在,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很渴望对方能够完全和我们自己感同身受:
因为我是这样想的,所以只有你也这样想,我才能感觉我们连结上了,我才能感觉我们是相爱的。(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这种爱的盲目性,是造成父母克制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的源动力,也就是,他希望孩子和他想的一样,希望孩子能和自己站在一边。
这就造成,父母无意识地,会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扔给孩子。
2)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受影响?
谁对孩子拥有最大的影响力?
带孩子的那个人。
对孩子而言,谁辛辛苦苦挣钱,跟他并没有关系。每天带着他的那个人,才有关系。
如果是妈妈带孩子,那么妈妈对孩子就有最大的影响力。因为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依赖妈妈,这造成了孩子对妈妈,有天然的信任感。
这种天然信任感,会使妈妈说什么,孩子就相信什么。
我们总会有些时候,会陷入某种消极的情绪中,这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情绪,给闺蜜抱怨抱怨丈夫如何不好。闺蜜会开导你,也许你的丈夫这点确实没做好,但是他在某某别的事情上,是做得很好的。
从而,我们会很快从情绪中走出,恢复客观看待事情的能力。
也就是,当妈妈把焦虑扔给闺蜜的时候,她的闺蜜是能接住的,并开导妈妈,那么妈妈的这个焦虑就被消化掉了。
然而,当妈妈把焦虑抛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接不住的,这个焦虑不仅消化不了,这个孩子还会一直把这个焦虑背在身上,影响他此后的发展。
因而,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伴侣,不仅是因为会影响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无用功,你的孩子,因为太小,他无法接住你的焦虑。
3)在孩子面前抱怨伴侣,本质上是观念的强加
在夫妻关系中,由于某些矛盾和问题,会使我们对伴侣有所抱怨和指责,这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把这种抱怨和指责,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观念的强加。
当我们用A这个词,来评判伴侣的时候,这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这个角度也只能代表我们自己的看法。
对于孩子而言,他只需在内心维持一个理想父母的样子,就够了,至于这个父母是A,是B,父母之间的恩恩怨怨,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有结论。

小结
无论夫妻之间感情状态如何,是离婚还是在一起,彼此都应该达成一个共识:
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彼此的坏话,或拒绝一方与孩子见面。
如果一方确实有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行为,不得已,不能使孩子与其见面,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对方的过失。
再不好的父亲或母亲,也总有那么一点点,是爱孩子的。就这一点点,也能唤起孩子内心,被爱着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被爱着”。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爱着他的对象,莫过于,他的爸爸和妈妈。
“幸知在线”女性心理成长平台,公众号:潘幸知(SharpShow),覆盖上百万用户的海内外华人情感圈。秉承女性情感自立的价值观,切切实实帮助华人女性走出当下困境。
作者:冯雪娇
公众号:潘幸知(sharp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