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孩子对不起!不敢给你一个无忧童年,怕欠你一个美好未来

新浪育儿

关注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成为一代又一代家长的共识,也影响了一茬又一茬孩子的童年。

尽管多年来,政策禁止超前教育,媒体及教育专家在不遗余力地呼吁家长“尊重教育规律,不要抢跑”。

但“提前学”的乱象,依旧难以阻止,反而愈演愈烈。

1

本周,教育部的一纸《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家长的围观。

其中,最饱受家长争议的莫过于两点:

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禁令的背后,虽反映出我国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揭露了一个现象:

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面对教育部的最新《通知》,部分网友纷纷叫好,认为:幼儿园就应该有幼儿园的样子。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担心:要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咋办?!

还有部分网友忧愁着,孩子上了小学,要是跟不上了可咋整?

一时之间,支持与担忧,充斥着整个家长群。

2

家住青岛的孙女士,看着网上各种打着名师班底旗号的幼小衔接班,一筹莫展。

准备给5岁小女儿报班的她,此时不知该如何下手。

此前,孙女士一直信奉快乐教育的理念,她希望女儿的童年,能过得更开心快乐些。

然而,一次参加幼儿语言公开课的经历,却让她开始质疑之前的想法。

公开课上,当老师问到“ang eng ing ong”有什么共同点时,很多同学都举了手。

老师邀请了一位学生回答,那个女孩很从容地说:“它们都是后鼻韵母”。话音刚落,台下有不少孩子也纷纷点头。

老师对此感到很吃惊:“咦?我还没教呢,你们就会了?”

孙女士回忆起这个场景,依旧非常无奈:“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女儿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我能感觉到她很失落……”

说实话,幼小衔接班一年学费就高达4万元,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每次看到家长很早就把孩子接走去补课,班里就剩几个人,孙女士就会觉得她的“快乐童年观”快要坚持不住了,内心只剩下无比的慌乱。

作为家长,我们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幸福的、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

孙女士感概道“想想我们小时候多快乐啊,上幼儿园就是唱唱跳跳做游戏。不像现在,感觉一切都是为了学习。”

可是,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谁又敢保证他们还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知道终点还没到,但却能明显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已经在很远的前方。你说我能不慌吗……”

孙女士叹了口气,默默地加入了报班行列。

其实,推动衔接班发展的,是家长们那颗焦虑的心:抢跑的焦虑,不抢跑的更焦虑。

而这种焦虑,往往来自于比较。

3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就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发文了:

2011年,教育部明确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2012年,教育部提出幼儿园需禁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2017年,中国中央办公厅要求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

尽管有关部门多次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可“幼升小”的焦虑依旧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幼小衔接班只是其中一种。拼音识字、口算心算、国际音标各种课程,在培训机构里已十分常见。

然而,让家长们意想不到的是:超前教育,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不少老师坦言,他们其实并不太希望孩子在上小学前,提前学太多。

有老师表示:“很多孩子提前学过之后,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三年级现象”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何为“三年级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释道:

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

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的孩子,各方面的个性与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考试比他考得好的那些孩子。

提前学了小学知识,却导致孩子养成坏习惯,成绩明显下滑!

这恐怕不是家长们所期望的。

崔永元曾说:“在所有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如果提前教育,反而造成孩子学习上的坏习惯,那父母们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孩子成长黄金期的“现在”,就太不值得了。

不但欢乐无忧的童年没有了,就连原本追求的好成绩也不见踪影,这难道不是一种得不偿失吗?

4

拿什么拯救你,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或许,我们可以从成功的例子上,找到一些线索。

北京米未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奇葩说》主持人马东曾在采访中说道:

“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父亲(马季)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我觉得没有一件能够实现,他没有规划的东西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到最后因为遗传的力量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反而在我身上实现了。”

也就是说,家长规定好的道路,实际上孩子不一定能往家长要的方向走。

的确,在教育的路途上,逼孩子一把,有可能让他变得更优秀。

但是,在督促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该如何兼顾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

这恐怕才是每个家长要面临的考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