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妈,吃饭时别说我!”这5句话,别在饭桌上聊

新浪育儿

关注

得知爸爸回来吃晚饭,儿子欢呼道:“耶!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一起吃饭啦!”

爸爸工作忙,应酬多,回家陪我们母子吃顿饭,就像皇上来趟后宫一般难得。

儿子早早完成作业,我特意加了俩菜。待一家人欢喜地坐到餐桌前,爸爸开口第一句话便制造了紧张气氛:“儿子,上次考试成绩怎么样?”

儿子的笑容僵在脸上。他忐忑地说出分数,爸爸瞬间变脸:“把试卷拿来!”

我赶紧打圆场:“吃了饭再说。”爸爸无心吃饭,看完试卷,逮着儿子一顿猛批,小家伙红了眼圈。我说了孩子爸两句,他又怪我袒护孩子,父子战升级为夫妻战。他撂下筷子离开餐桌。

顿时,我觉得味觉全失。儿子含泪扒拉两口白米饭去看书了。儿子期望中一家团聚的晚餐,泡汤了。

本该是开心的家庭聚餐,却演变成了闹心的批斗大会。

Part.1

晚餐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面向全国2500名中小学生做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餐桌教育里,也有父母的无奈。工作忙,整天在单位,只有晚餐时才得以团聚。难免想利用这个时间多“教育教育”。

餐桌教育,就成了晚餐的附加功能。

然而,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的晚餐,也许只是想单纯地想和父母一起吃个饭,从父母那里获得放松和陪伴。

11岁女孩李诗怡,爸妈工作忙,连晚餐都在单位吃,她曾写过一篇作文《我想跟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爸爸妈妈都是陪我一起吃饭的。一家人坐在桌子前,很开心很开心。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自己学会了做饭,一个人烧,一个人吃。

我不想要漂亮的衣服,丰盛的饭菜,有你们相伴,蛋炒饭我也能吃得香甜。

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能抽空陪我吃吃饭!我们一家三口好好吃顿饭,这样我才是真正有了家。

白天,一家人分头忙碌,傍晚,回到家中集合。

这一天,开心也好,伤心也罢,我们都需要这顿饭的时间,坐下来聊一聊所见所闻所感。放下伪装,卸下包袱,一家人亲密相伴。

一天未见,有点想念,一家人开开心心吃个饭,这才是正确的晚餐打开方式!

Part.2

晚餐,有所聊,有所不聊

虽然古话说得好“食不言,寝不语。”

但是,一家人围坐桌前总要聊点什么。死气沉沉的用餐氛围,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只不过,餐桌上的聊天内容要有所筛选。

☞ 五不聊 ☜

○ 不聊孩子的成绩和学习

餐桌上询问孩子的成绩和学习状况是首要禁忌。如果孩子考得好,不等你问,他就迫不及待主动报喜。

反之,难免问出不理想的答案,惹得你当场发作批评孩子,破坏了用餐气氛。

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在饭后;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也可以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交流。不要放在餐桌上讨论。

○ 不聊孩子当天犯的错

总在孩子吃饭时批评他,既影响彼此心情,也影响消化。

○ 父母双方不彼此告孩子的状

当面告状,难免会引发冲突,激发矛盾。有问题可以饭后私下交流。

○ 不聊大人工作上的烦恼事

别把工作上的坏情绪带到家里。而且大人的事,孩子也帮不上忙,就别给孩子添堵了。

○ 父母不当着孩子面在餐桌上吵架

父母发生争吵,一家人都没有心情吃饭了,孩子诚惶诚恐,左右为难。

☞ 聊什么 ☜

那我们陪孩子吃饭的时候,该聊什么?怎么聊?

聊天内容的基调:

设定在:轻松、快乐、长见识、互动性强、正能量的话题。

餐桌话题打开方式:

○ 抛砖引玉型

可以用“我……你呢……”的句式,家长先用自己的话当“话饵”,来钓孩子的“话鱼(语)”。

比如对孩子说:“今天我在单位遇到一件有趣的事……你呢,学校里有没有发生好玩的事?”这样就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 悬念型

“你们知道吗?今天网上曝光了一件超级奇葩的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和家人的好奇心。

○ 察言观色型

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饭桌上,如果发现孩子精神头不对,就要特别温柔地问问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告诉孩子任何时候爸妈都是他的后盾,给予安慰,并指点迷津。

美味的晚餐,需要用美丽的心情来品尝。难得的团聚,需要用温馨的氛围来成全。

Part.3

好氛围,是设计出来的

用餐话题,固然影响用餐氛围。但是想要创造更好的用餐氛围,还需要来点仪式感。

胡可是明星妈妈中的育儿达人。有一次,她带安吉和小鱼儿去马雅舒家做客。

马雅舒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招待大家。安吉和小鱼儿吃得很欢。而马雅舒的女儿米雅一向不好好吃饭。

马雅舒苦恼地抱怨起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并向胡可请教。胡可“把脉”了她家的情况后,支招:“你家没有固定的餐桌,就没有了吃饭时必要的形式感。”

一语点醒马雅舒。原本她是怕孩子发生磕碰,才没有摆餐桌。没想到却失去了用餐的仪式感。

胡可支的招是有道理的,孩子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学习时坐在学习桌前,吃饭时坐到餐桌前,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就餐仪式感,不单单是一张餐桌能搞定的。让孩子参与就餐的整个过程,也是一种郑重对待用餐的仪式感。

做饭时,我们也可以请孩子帮着打下手,择择菜,淘淘米,打打鸡蛋,甚至可以指导着孩子试着炒炒菜。用餐前,可以让孩子负责分发碗筷,收拾餐桌等。

让孩子参与餐前准备,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

用餐的仪式感,就是一种用餐前的氛围预热,可以增进孩子用餐的积极性。为一家人开心用餐,奠定良好的氛围基调。

Part.4

餐桌上,浓缩着整个家庭的素养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他们家三代同堂,期间,朋友家孩子的一个小小举动,着实打动了我。

开饭了,大家举起筷子去夹第一趟菜,朋友让大家尝尝她最拿手的脱骨凤爪。一时间,几双筷子都奔凤爪而去。只有朋友八岁的儿子去夹蒸茼蒿。

我问他怎么不吃凤爪时,小家伙已将夹起的蒸茼蒿,放到了外婆的碗里。他说:“外婆咬不动凤爪,我先给她夹点蒸茼蒿。”

外婆笑得一脸褶子,对外孙连说谢谢。整顿饭,朋友除了不停地招呼我多吃菜,我发现他们一家人之间也相互照顾,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温馨。

我突然觉得,孩子餐桌上夹的这一筷子茼蒿,折射出的却是朋友家良好的家教底蕴。

孩子的餐桌教养,就是整个家庭素养的缩影。

很多公共用餐的场合,从孩子夹第一筷子菜,就能看出孩子的教养——有的孩子站到凳子上够自己喜欢吃的菜;有的把咬了一口不喜欢吃的菜又放回菜盘……

孩子在外用餐的模样,往往就是在家用餐的模样。所以,一顿晚餐,也可以成为父母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活教材。

Part.5

无论多忙,回家吃饭

看过一段李嘉诚家庭饭局的视频,餐桌前,李嘉诚和两个儿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李嘉诚谈起两个儿子小时候的事,这时,大儿子笑着吐槽老爸:“每个星期喝一模一样的糖水,足足喝了四年。”一副喝够的表情。

李嘉诚故作惊讶嗔怪道:“不会吧?”

二儿子适时帮腔:“是!是番薯糖水……”父子三人笑着争论成一团。

李嘉诚说:“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星期,我们一家人一定会一起吃个饭。”

香港首富都能腾出时间陪家人、孩子吃饭,我们难道真就忙到,连一顿晚饭都陪不了家人和孩子吗?

仍记得我小时候,夏秋之际的傍晚,庭院里,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围坐饭桌前,边聊边吃。从天刚擦黑,吃到月上树梢。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童年的很多记忆已不复存在,但是一家人共进晚餐的场面,仍恍如昨日,温馨如初。

爱在一粥一饭间,经年之后,或许我们无法再陪孩子共进晚餐,但是,饭菜里妈妈的味道,会成为温暖的记忆碎片,永远留存在孩子心间。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DaDa妈妈(ID:dadareadi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