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幼小衔接怎样才算准备好?这位美国教育者36年前提出的理念影响至今

新浪育儿

关注

周末抽了一点时间看了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稿,里面有一段讲到“创新”蛮有意思的:“世界上有一类创新叫往回走。人类很多古老的共识,在不同时代化身为不同的样子。我们每个人要做的是,不断回到它,不断把这个时代最好最新的东西献给它、强化它”。

这段话让我深深共鸣,联想到我们的育儿其实也是一样的。的确现在有很多“怎么做”是和以前不同了,但如果我们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很多核心还是一致的,只不过有时我们容易被更炫的“怎么做”吸引注意力而忽略了核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想起了去年11月去参加北美早教年会时,有一场研讨会是谈论一位影响了美国半个多世纪的教育者Fred Rodger。那天的研讨会上分享了他很多当年的教育理念。

虽然距今已经差不多36年了,但现场无一例外的,即使是资深的老师也都频频点头,动笔记录。当时坐我旁边的一位老师就和我感叹,有些东西其实不管多少年都不会变的,因为教育就是关于人,可是我们经常忘记这点。

“幼小衔接”这个概念现在很火(我最近在给小D考察小学,也是很有感触,回头会陆续和大家分享的),Fred其实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幼小衔接”这个概念(School readiness),至今仍然被很多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引用。

1、自我价值感(Self Worth)

我习惯于翻译成“自尊”,我们都希望孩子好,那怎样的孩子才会好呢?大俗话说,就是对自我有要求的人。这句话翻译成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高自尊自信的人格。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美好,他从父母口中知道自己很美好,他明白自己值得“美好”的一切,自然他就会对自己形成约束,想要变得更美好。

“自尊”的培养第一步,就是教育孩子的时候留意自己的嘴巴,不要羞辱孩子,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最伤人的莫过于打着爱的名义羞辱孩子却不自知

想让孩子自信,从鼓励臭美开始吧!

2、信任(Trust)

我习惯于理解为“安全感”,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从和周围人的互动来了解这个世界,在一个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就会明白,自己的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当我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回应我,帮助我”。

因此千万不要“孩子哭了不抱”,相反第一时间就该回应孩子,但是要记得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和他聊聊刚刚怎么了,下次可以怎么做。这才是“锻炼”。锻炼不是不管不顾孩子情况一味往外推,真正的“锻炼”一定是投入地回应孩子的情绪,抽离地教授孩子技能。

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怎样才说明孩子的安全感足够了?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3、好奇心(Curiosity)

我有一位非常喜欢的教授,她化学硕士、教育学博士、人类学博士后,还是认证爵士舞老师和调酒师。每次听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其实就是好奇,好奇了自然就想去了解更多。

求知欲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但培养好奇心绝对不是死追猛打地盯着孩子问“为什么”,通常孩子肯定不会搭理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只是想考他而已。

就像《大事晓说》节目里,我和六哥对谈时,六哥说过的那句话,所谓叫不爱读书,关键既不是书也不是读也不是爱,主要是那个不字,小孩不是不爱读书,是向你说不,他在享受那个说不的权利。

激发好奇心关键就在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启蒙不是去“灌满空杯子”,而是“照亮聚宝盆”。

一张纸巾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空杯子还是聚宝盆,孩子的天赋开发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4、仔细听和看的能力(Capacity to look and listen carefully)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学习离不开”听和看“的能力的。我曾经写过《学龄前完成这三件事,远比认识多少字,会多少算数重要》也提过学习的硬件之一就是“身体准备好了”,其中也是涉及了这个。

如果读英文原文的话,他提到的是“capacity“,中文我翻译为”能力“,总感觉差了一点意思。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人听和看的“容积”。

为什么有的人看了还是没有”看进去“?为什么有的人听到却记不住?这就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差距所在,这就是我理解的“容积”。

追视能力-儿医没说的关键,拉开孩子差距的是这个新生儿的能力

听指令-一句话不说两遍,你需要掌握如何给孩子指令的秘诀

5、玩耍的能力(Capacity to play)

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就是玩耍,美国这边的认知测试大部分也都是利用玩具来看孩子的发展水平的,真正是应了那句“越玩越聪明”。

同样的他也是用了“capacity“而不是”ability“,对我来说也是有区别的。会不会玩只是“0”和“1”的区别,而玩耍的广度才是“capacity“,这其实就是玩耍能力的拓展性,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可以加入新的元素、新的场景进行拓展,而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可以人为“制造一些思考的麻烦 ”。

好的教育就是多给孩子制造麻烦

6、自处(Solitude)

这一点被提到是有一点点出乎我意料的,但仔细想想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小D的幼儿园园长就说过,“学会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多少成人都做不到,因此我们更需要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这个能力,会独处的人今后的人生一定会更不同”。

学会自处不仅仅是激发内驱力和独立思考,其实对我来说也是让孩子更加专注,避免无谓的情绪消耗。想想我们自己多少人,经常为“别人家的XX”而所累,原本应该花时间做自己的事,却常常因此情绪消极,虚度时间。

让孩子从小学习独处,这将决定今后人生的层次

挡不住别人说你的嘴,但可以在心里织一张有力量的网

孩子不会自己玩,这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吗?三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非常有意思,因为动笔之前真的没想过要把这篇文章变成总结文的,但写的过程中真的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之前分享过很多类似的文章,所以也就一并罗列出来。

大家可以先看看每个大点,问问自己是否理解,如果有疑惑可以再进一步看我放的链接进行扩展阅读。

写到这,我相信肯定有朋友说,你分享的这些都对,但是没用啊。幼小衔接,就是要考认字啊,就是要考算数啊。我即使按照你说的这六点,我都培养了,但我孩子如果还是不认字,那就是没有准备好啊。

姑且不讨论这样的说法的真实性(我为此还特地去问了几个国内小学老师的,并不是完全这样的)。那今天我想先和你们分享一个故事,小D 2岁多时,我们带着她去朋友家做客。老公看到朋友的孩子比小D小已经在写练习册了,回来就焦虑了,和我说,你还是分享育儿公号的,你没看到差距吗?

这一点上当时我和他是没达成共识,但谁带孩子多谁说了算啊,我还是一如既往我的养育方式。后来小D快到3岁多时自己指着书“煞有介事”地一字一顿地读出声,然后她看到我写字也想模仿时,我就开始教她认字和写字了。

对比朋友的“逼迫写字认字”,小D的学字过程相对而言还是轻松的,因为真的就是她自己兴趣导向的。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除了关注“玩中学”,关注以上这六点基本功外,就是真正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帮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

比如,我会坚持亲子阅读,我会把小D讲的故事记录下来,每次记录完后我就会加上一句,你看,妈妈写的这些都是字,文字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把说的话记录下来。我们很多话说过就忘了,但是有了文字就永远不会忘记了,文字很厉害吧,这是我告诉她的学习认字的意义所在。

当然上了小学后情况现在还不知道,分享这个故事也并不是说小D有多好,而是想说,当我们真的花时间在这6点上,一个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同时她的底层基础又牢固了,那么他们的“学”就是自然而然的。

现实很残酷的,之前偷的懒之后都会加倍还。你我都是读书过来的,应该都明白被迫学习的能够真正维持一辈子的几乎没有。

之所以“幼小衔接”的概念现在很火爆,就是学龄前的那些真正重要的基本功是无法衡量的,而从小应试教育出来的我们这一代父母对于没有“打分”的产物是心虚的,而认识多少字,会几位加减法,这些都是直观的,于是我们就会趋之若鹜。

但在进入这个焦虑漩涡之前,我还是想提醒大家,想想自己当年学习过程(尤其是强迫学习的过程)。然后再抬头看路。

如果接近学龄有些启蒙是必需,那么现在开始就规划,如何创造环境,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好玩”,如何尝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展示,给他们看到这些好处(比如我和小D说明的会写字的意义)。

人无近虑,必有远忧;不要追求效率,而要考虑过程;不要尽想有用,而要多想无用。

这是我在小D第一年时写在自己笔记本上的三句话,现在和你们共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