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走!”宝宝的分离焦虑期要怎么度过?
在小区里遛娃,妈妈们除了讨论娃的身高、体重、饮食……也会无奈吐槽面对分离时,娃的不舍、哭闹:
“产假休完了,该回单位上班了,第一天上班,宝宝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心疼得泪眼婆娑,心中一万个不舍。”
“宝宝现在一岁半,每天早上妈妈出门上班,都是一场战斗!宝宝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走,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妈妈心疼又着急……”
“都过了这么久了,宝宝还是不愿意去幼儿园,这可怎么办啊?”
……
除了上班、上幼儿园这种较长时间的分开,有时候妈妈上个厕所只需要几分钟的“小别离”,宝宝也能嚎得惊天地泣鬼神,很多妈妈已经练就一手抱着娃,一手解决擦PP和提裤子的神技了。
分离焦虑,让妈妈们感受到宝宝对你独一无二的依恋和爱的同时,也被 “甜蜜的负担”束缚着。
今天,袋鼠麻麻就和大家来聊聊几乎每个宝宝都会遇到的问题——分离焦虑。
一、宝宝哪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照看者,特别是和爸爸妈妈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分离焦虑有两个高发期:一个从7月龄左右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迹象,通常到18个月时会达到高峰;另一个则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
分离焦虑是宝宝发育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需要爸爸妈妈和宝宝一同面对和调整。
二、缓解分离焦虑,先从这2点开始
1、不溜走、不欺骗,告别时要态度坚定
有的妈妈不忍心看到宝宝伤心哭闹,会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欺骗孩子“一会儿就回来了!”
这样看似“有效”,但是非常不推荐!
当孩子反应过来妈妈不在身边时,会感到更恐慌,他会更加害怕你的离开,导致越来越黏你,分离焦虑也会愈加严重。
如果这种情况多次发生,还会将我们之前费尽心力给宝宝营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全部瓦解。
不论是出门上班还是只离开一小会儿,最好在和宝宝分开前10-15分钟的时候,明确告诉宝宝:我们要去干什么,去多长时间,几点回来。
不要担心宝宝太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宝宝远比我们想象的“懂得多”。
从一点一滴,从懵懂之时,就着手建立互相信任的亲密关系,孩子才会在日后的成长中更有安全感,才会勇于尝试,充满自信。
和宝宝告别时,要快乐并坚定地说再见,给宝宝一个爱的抱抱和亲亲。
妈妈千万不要因为不忍心拒绝孩子含着泪花带着哭腔的请求,一再的告别,反复回来安慰孩子,这只会让情况更难处理。
高质量的陪伴,能帮助宝宝更有勇气面对分离。
月龄较小的宝宝,我们可以在宝宝哭泣、呼喊时,及时给予回应,多和宝宝进行充满感情的拥抱、微笑、表扬和交流等。
大一点的宝宝,还能通过过家家、角色扮演或者讲故事来重复分离场景。当真到了告别的时候,宝宝会有熟悉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给宝宝一个他喜欢的安慰物,如安抚奶嘴、毛绒玩具等。当爸爸妈妈和宝宝分开的时候,有安慰物能减轻宝宝的痛苦。
奥地利心理学家、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奠基人之一玛格丽·马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约在儿童半岁到两岁之间,其心理会历经一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儿童度过得不够顺利,那么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可能表现出比其他人程度更深的分离焦虑。
在孩子一岁左右,我们会发现他们开始慢慢有意识地脱离父母无时无刻的陪伴,开始尝试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不过,这个时候,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时,依旧会时不时地转头看看妈妈(或者是其他主要的养育者)是不是还在身边。如果妈妈这个时候不在,孩子会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寻找妈妈,这是分离焦虑最初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就被父母很好地陪伴,当他在探索更广大的世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强大的后盾,那么他就可以在这个时期得到完善的心理发展,以后面对分离的时候就会倾向于不再那么焦虑;
如果他没有被很好地陪伴,而是体验到强烈的对分离的恐惧的话,那么也许在以后再次遇到分离的场景的话,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恐惧,担心这种分离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抛弃。
如果确实孩子对于分离这件事情很焦虑很害怕,我们需要通过行为而不是语言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会一直在的。
当然,我们会有工作忙的时候,或者确实有什么事情抽不开身,没有办法陪伴到孩子,但是对此我们也要做出一些补救。去向孩子承认错误,不要怕丢了面子,让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真心的,以此来缓解他们的焦虑。
对教育来说,怎么做永远大于怎么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藏在父母的行为里。
文章转自新浪看点:医知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