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女儿送到幼儿园后每天哭,连续三个月哭到举校闻名,两年后

新浪育儿

关注

loky妈是两年多前就关注我们号的“铁粉”,因为时常找我各种聊,所以逐渐也像是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在孩子两岁前,她一直觉得自己养了一个天使宝宝:不闹觉、不挑食、不爱哭、呆萌可爱,特别省心。

可是到了孩子入园后,却发现各种问题陆续暴露出来:

别人家娃上幼儿园最多哭一个礼拜,她的娃每天哭,哭了三个多月……举校闻名;

有事不敢和老师说,包括上卫生间,所以第一个学期好几次到了家门口就尿裤子;

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闹,她的娃就远远看着,无论怎么对说“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啊”,就只会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放……

桩桩件件,让loky妈觉得特别丧,也很焦虑。

她异常迫切地希望我可以帮她迅速找到一些破解女儿内向性格的方法来摆脱“困扰”。因为在她看来,我除了研究过很多的专业资料,还有个慢热敏感的娃OK,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定可以帮到她。

确实我在这方面感触很深,可以给到不少建议,但也正因为在实践和操练,我很深刻地意识到,娃可以有改变,也会给到我们惊喜,但需要大人引导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想要“迅速”那是没可能的。

引导从来不是靠几个技巧、几个金句就能撬动娃的,只有日积月累的鼓励和认可。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孩子内心积聚起来的力量,才可以让他们突破自己本身性格的局限,有足够的力量得以自信。

我很庆幸,她愿意相信、接纳,并且一直努力践行着,坚持到了现在。

所以去年年末,当她激动地和我分享女儿迎来“里程碑式”的大跨步时,我邀请她将这两年中的点滴梳理下来,因为我知道这一定会给到有相同困惑的你们参考、支持和信心!

如果说女儿的慢热内向在最开始并没有让我太紧张的话,那么真正让我有些焦虑是从某一次家庭聚会开始的,我被人当着面说“我觉得你们家孩子很可怜,你看她都不愿意与人交流,你们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带她到人多的地方去……”

我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但就是莫名觉得难过、委屈,以及一点生气。这给人带来的压力巨大——好像孩子不善言谈、胆小怕生是爸妈长期不负责或者家有暴力虐出来一样。

我有很用心地带娃,可孩子还是这样,怕这怕那,分离焦虑严重,任何事情都不敢尝试,动不动就哭,也不会主动交朋友!

各种办法我都试过了,好说歹说,威逼利诱都不管用!还有次气到失去理智把孩子关到门外,她在门外嚎啕大哭,我在门里泪流满面……

在几次几欲崩溃的时候,我找朋友开解,在她的鼓励下,我一点点努力改变着。两年间,我也有过“小小的怀疑”,孩子真的能改变吗?

直到去年年末迎来娃的爆发式“进步”时,我激动不已:

起先是圣诞节,她看到圣诞老人(完全是陌生人)主动跑过去很大声地打招呼说了“merry Christmas”,要知道两年前,有圣诞老人来握她的手,她直接吓哭了。

新年的学校合唱节,孩子主动和老师申请领唱了,全程面带微笑,举止落落大方,没有一丝怯场!全园的老师见到我都说“loky表现太棒了,我们都惊艳了”

过春节,她自己勇敢挑战了过山车、大摆锤……比我这个当妈妈的还有种!而之前连坐木马都要人陪。

这些可能对于本身外向的孩子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但对于一个两年前对陌生人完全抗拒、躲避的内向娃儿来说,在我看来算得上是“基因突变”级别了。

我都做了什么?

我们都曾误解过“内向”:

内向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的?

对“内向”摆正心态,这是起步,也是我认为最难的一步。

在发现孩子内向之后,我也找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相关书籍来看,知道了心理学上对性格的定义并无好坏之分,区别只在于外在表向。

外向人格者对外在世界,即人群及活动充满兴趣,从外界吸收能量,在人群中积聚能量、焕发活力;

内向人格者被内在世界,即感受和思想吸引,总是向内审视,在独处时积聚能量,在人群中能量会散掉。

并且,没有人是纯粹的内向或者纯粹的外向。

然而知晓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心里始终觉得如果孩子不能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好像就有点问题了,会担心他将来在人际交往中会吃亏、不合群,毕竟社会总是偏爱有社交能力、有行动的人,而不是有深刻思考的人。

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力量》TED演讲↓↓↓

我自己也是个内向的人,每次聚会,我总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就算去了,最多呆1个小时就想走了;可就像李宗盛歌词里唱的“然而大伙都在,笑话正是精彩,怎么好意思,一个人走开”。

但我也总不愿意承认我的内向,还总和旁人说“真不知道我这样的‘话痨’为什么会养出这样内向的孩子”,用来掩盖我内向性格的事实。

跨出对内向性格的接受,我从这样两句诠释中找到了力量:

1)合不合群没有那么重要,被接受、被欣赏才是!如果维持一段关系需要委屈自己、为难自己,甚至要逼自己不断退让、忍气吞声,那,不如没有关系。

2)内向不等于无能,不等于没有合作能力,也并不意味他就没有朋友。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影帝梁朝伟先生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有典型的社交恐惧症:害怕被人群关注;但在演戏的时候,他觉得自在舒服,演得巨好,合作过的明星导演都狂赞的。

所以,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类型,而不是智商、能力或者别的什么问题。

而且,事实上内向人更勇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迎合说“去”是很容易的,拒绝说“我不去”抵抗社交压力需要更多的勇气。

所谓“胆小怕生”,

不过是因为内向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更为强烈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内向、胆小?因为神经系统更为敏感。

相比外向者,内向者的神经系统对社交场合以及感官体验的反应更为强烈。

看见生人,孩子就容易害怕,无论怎么劝都不会开口叫人;

到陌生环境中、面对新鲜事物会手足无措;

和一群小朋友玩中途突然走开“不想玩”。

这些都是因为他对生人、新鲜的事物、热闹的环境更为敏感,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观察、适应才有勇气踏出第一步。这些可以说是“慢热”,但并不是“畏缩”、“情绪化”、“害怕”。

唯一一位不敢爬假山的小姑娘↓

所以,当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逼他“见到人要叫啊”、“你去和你的朋友玩,别黏着妈妈啊”、“快来玩这个,很好玩,一点都不可怕”……是不能被他的世界get到的。

如果再加上些指责,不但不会有“激将”效果,反而让他更加紧张,更加想要逃避。

因为我已经相信,再内向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所以我告诉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制造机会,带他去认识更多人、更多的世面,但不干涉他融进这个社会的过程。”

具体来说,我做的事可以归纳为这几条(我很感谢朋友,她一直告诉我她带OK时的感受和一些具体的做法):

安静地、坚定地陪在他的身边,在他不敢上前的时候,轻轻搂着他就好了,不提要求、不给建议。

在他跃跃欲试的时候,不断鼓励他。

注:2014年,墨尔本大学研究院萨拉·惠特尔对188名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母亲热情地支持并鼓励孩子时,就能促进孩子的眶额皮质的发育,这一重要的大脑结构有助于提高孩子共情与爱的能力,做决定的能力。

不过,这个过程还是挺漫长。

像Loky,入园的第一个合唱节后,就梦想着当指挥。每次合唱节、艺术节我都鼓励她报名。但直到现在,马上毕业了,她还是没有勇气和老师自荐。欣慰的是上次合唱节她勇敢报名领唱了。(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孩子敏感慢热内向,该接纳还是该轻推?

内向的孩子的很多优点在不善社交的表现下被隐藏了。

事实上,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专注力、独立精神、忍耐力以及创造力,更有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任务。

就像苏珊凯恩建议的,对我们爸爸妈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汲取自己天生的力量——成为倾听者、观察者、思考者和安静而坚定的行动者。

所以,支持孩子本身的天性优势也是我帮助孩子积累力量的一个突破口,具体的做法有:

1)安静地发展兴趣爱好

内向的人有一项超能力——能够在独处中找到力量,能深入专研一件事,并长期保持专注。

内向者享受那些“孤独”的、反复的、专注的练习。

所以,不妨让他们学一学画画、下棋、学习乐器等等安静的爱好。这些“比别人厉害一点”的地方将给他们带来莫大的自信。

我记得朋友提起过,她家孩子很爱画画,并且一直画的很好,她一直像小迷妹一样的去欣赏他的画,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而不是只是单纯为了鼓励,这当中是有去感受孩子的表达的。就像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所有孩子们的画拍下来发到了班级群里,没有任何提示具体是哪个小朋友画的,但朋友一眼就认出来了,孩子很开心也很意外。我理解里面饱含着对孩子的爱与真正的了解和鼓励。

所以有一天,孩子说,妈妈我那么爱画画,很多小朋友都很羡慕我,他们想与我做朋友。朋友说,她知道了,力量和自信开始积攒了~

那一次的分享让我很受触动!

2)帮助他减轻对社交的压力

内向者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相处时容易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聊天,怕说错话。

STEP1:提前预演,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在进入会让孩子紧张的环境前,先进行心理建设,讲讲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他想邀请小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要和小朋友怎么说,小朋友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答应来或者不来),他可以怎么应对等等。

这样一通“演习”下来,他进入社交场合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多几次,他心里就明白接下来哪些情况自己可以轻松驾驭,就能获得掌控感,也就能基于自己舒适区的认识作出选择。

这类孩子你要给足准备的时间!

STEP2:读出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表达

Loky第一次上钢琴课,全程都没有和老师互动,老师问“你可以自己弹一遍吗”她一声不吭。

以我们多年的相处经验,我猜测她应该是因为不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不喜欢上钢琴课,于是就小声地和她说“如果你不懂,就直接说‘我不会’”。

后面再碰到不懂的内容,她也会表现出“无动于衷”的样子,但过个5秒左右,会很小声地说一句“我不会”。

3)给他独处的空间

我原来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表现非常好,温和有礼,但回到家就脾气暴躁,又哭又闹。

后来知道,因为内向如她在学校很克制自己和老师、同学交往相处,回到家时她已经精疲力尽,所以就容易把情绪宣泄在她唯一可以宣泄的人——妈妈的身上。

给他独处的时间来解压、发呆、无所事事是非常必要的。内向的人需要一个“恢复壁龛“,它就像一个能量充电器,当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冲锋陷阵后,需要回到这个”恢复壁龛“,独处静坐、散步、养花、远离喧嚣,找回自己,让消耗的能量得以恢复。

4)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自信

要应对孩子的一些问题,很早就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这套书,她自己也给了我很多和孩子游戏互动的点子。

第一次觉得游戏的神奇是女儿小时候带她打预防针,女儿非常害怕,哭闹得很厉害。后来我受到书里的启发,就买了一套医生打针的玩具,让她给我打针,我假装很害怕,她来劝我。这以后再带她打预防针就勇敢了很多,一般都是打完了才哼哼唧唧几下。

女儿3周岁不到一点的时候,突然每天哭着要和我去上班。每次我上班前都让婆婆早早带她出去。但有几次迟了,她就各种闹,哭着哭着就会吐,虐得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朋友当时就建议我再遇上,那就顺着她,抱着她回房间沙发坐着说,好了,我今天不去了,今天妈妈休息休息,然后把她的身子当枕头,然后佯装睡过去了。小家伙肯定还没完,她会呵呵笑,也会来“吵醒”你,你就继续逗她玩。孩子真的就会放松下来,情绪好了,就能沟通好。

我起初将信将疑,后来一用,惊呆了,我认定为“邪门”的有效

因为真正体会到游戏力的好处,所以我现在经常会和孩子玩一些游戏,比如角色扮演,孩子在游戏中会比较容易放松,也容易天马行空,展现出她活泼开朗的一面。

有一次当Loky在专心给她的芭比娃娃换衣服的时候,我在一旁”扭扭捏捏“地表现出感兴趣。Loky先是觉得有点意外,然后很快看穿了我的心思,憋着笑故意不和我说话,我继续扭扭捏捏,她终于忍不住笑了:“妈妈,你是想和我一起玩吗?”我点点头。她就很得意:“你想和我玩要说出来的哦。”

哈哈,这可是我平常鼓励她说的话呢。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在勇敢迈出一步之后都是有可能又退回到自己的“壳子”里不动弹的,但没有关系,慢慢来,一点点在改变就足以!

结语:

正如loky妈在最开始所说,很多时候,内向妈妈更大的敌人并不是孩子内向性格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带着娃在社交过程中招来的种种不理解和质疑。所以当我们指引着孩子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强大着我们自己的内心!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给大家一些鼓励和信心。咱们一起加油!

作者:Loky妈&OK妈,公众号: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创办、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成员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发育、早期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