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从孩童起影响一生的音乐感受力

新浪育儿

关注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知识也解救不了。”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那你可曾真正品尝过,

“音乐”这份珍馐美味?

每个人都具有被最原始的音乐本质

吸引的本能,

音乐对儿童而言,

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伴随舞蹈、律动、童谣吟唱、游戏等形式。

音乐教学也不应该是生硬的,填鸭式的,

而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到

音乐常识和音乐基本功。

(节选自风靡欧美的奥尔夫音乐基本教育理念)

一位男性朋友问我:

“我女儿5岁了,是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好?”

或许,996才能下班的你,

多抱抱女儿,最为重要。

所有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

她将来看画、听音乐很难得到感动。

如果失去人的记忆,艺术对她而言不过是聊以自慰或者卖弄而已。

我们之所以是美盲,

就是因为常常忽略了人与人的感觉

作为中国的父母,为孩子操心的程度常常令人露出苦涩的微笑:怀孕时要补最全面的维生素和DHA;胎教要听大师级音乐,一出生就给念唐诗,念英文;四个月上早教,三岁学钢琴,生怕错过每一个天赋乍现的窗口期……

然而,这个逻辑,它真的对吗?它真能给我和孩子,想要的生活吗?

01

懂得美和创造美

是未来30年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也许,曾经激励或成就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方法,在未来却会失效。因为接下来的30年,世界仍将巨变,这些事情注定会发生:信息时代将向概念时代推进,原本靠知识和逻辑为技能的人,可能会第一批被AI取代。面对这种情况,今天还能怎么做准备?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我的孩童不可替代?

是美。懂得美和创造美,正是未来30年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美,其实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是逻辑、推理和计算,而是体验和直觉。

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并不缺美,他们穿最时髦的童装,请最贵的绘画及音乐老师授课,全世界的博物馆如数家珍,常去报道,难道我们的孩子还缺少美吗?然而,看见美,拥有美,并不等于就懂得美。

美育是感受,美育是品味和眼光;美育是渗透于儿童的生活方式之中的;美育是同等经济条件之下,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适更幸福的生活方式。

每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音乐。每个孩子对音乐都有感觉。做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承认的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孩子生命内在都有一份天然的跟音乐连接的东西。关键是有没有给到孩子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这一部分能够呈现出来。

在很多成人的观念里,“音乐”就像歌星那样,是要表演给别人看的,这才叫会唱歌懂音乐。当“表演”这个词出现,就有一个往外走的倾向。当然,有的孩子天生跳得美,而有的孩子舞蹈跳得不那么协调,但他仍然有权利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这两者之间,在外人看来是动作的不同,但在我看来,他们内心同样流淌着对音乐的感受,这一点是一样的。

我们要保护的是孩子生命里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感觉,这是孩子生命的一份资源。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这一部分资源。可以欣赏,可以感受,可以跳,可以唱,只是形式不一样。

成人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音乐形式,又可以自由的表达音乐的环境。

02

从孩童起影响一生的音乐感受力

我们要遵循孩子音乐发展的自然规律。

如果三四岁就教孩子音乐知识,孩子感受的部分就被抹杀掉了,没有机会发展起来。之后弹得再好,也只是个弹琴的工匠。

我们感觉自己没有音乐细胞,这是个信念。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音乐是需要被权威赋予的,可以还是不可以。比如,最初的权威可能是父母幼儿园或小学的音乐老师对你的一个评判。说你行,你便会觉得自己可以唱可以跳;说你不行,那你可能就要在一旁看着别人或那些老师眼中的姣姣者又唱又跳,这样的经历会让你的内在跟音乐断裂。“不行”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卡在你的喉咙那里,绑在你的腿上,使你到现在都不能唱歌,跳舞。这成了你的一个信念,这样的信念遏制着你的生命活力。但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种渴望,一种能够自由的高歌,自在舞蹈的渴望,是否重新打开自己的生命,让这部分资源流淌出来,那就看你自己了。

我深信,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这部分资源,等待着被我们唤醒。

03

风靡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奥尔夫教学法

在西方欧美经济较为发达国家,他们运用的对儿童能力、兴趣、创造力培养的各种教学法已成为全球教学领域中的典范,尤其是这些国家民众的音乐普及率极高。例如,在法国4-6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入公立音乐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一些地区性的私立音乐学校也会开设学前儿童教育班,以帮助孩子们接受到适合的早期启蒙音乐教育。

据相关统计,在音乐教育的普及上,中国音乐教育普及率仅有2.5%,而欧美国家的普及率达20%。

众所周知,风靡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奥尔夫教学法就是他们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7岁以前的孩子在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学习,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将听见的音乐,跳成舞蹈,画成图形,编成故事,扮演故事里面的人物,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达,实现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在“玩”中把单调、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逐点掌握。

通过实践、探索、创造进入抽象的符号认知,把繁杂的音乐素养理论知识在学习器乐之前就完全掌握,并自然而然的产生很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当这些孩子到6、7岁,进入乐器的学习阶段时,孩子就会主动的向父母要求学习某项自己喜爱的专业乐器,非常容易的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产生学音乐的成就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乐器的乐趣,并自愿坚持练琴,从而达到学习乐器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举也大大缩短了孩子学习乐器的周期时间,也为家长节省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04

音乐教师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我想最重要的特质有两个,一个是热爱生命,一个是热爱音乐。

任何教育的终端都是人。而音乐教育的过程就像一个桥梁,一端连着生命,一端连着音乐。

有的时候,我甚至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就是音乐。

比如:老师在指挥一个合唱的时候,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汇成了合唱的一部分,就是音乐的一部分。

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人演奏乐器时和一个会熟练使用这个乐器的人演奏时的差异,对吗?只有热爱音乐的人,才能真正投入音乐本身,那份热爱的情感会将一个教学过程带入纯粹的音乐体验中,而不是一个头脑的记忆和学习。

音乐的精神实际是在用音乐的语言表达生命内在丰富的感受。

郑又慧 华裔美籍音乐教育家 中国台湾省出版奖“金鼎奖”得主

毕业于中国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曾在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院(MOZARTUM) 奥尔夫音乐研究所(ORFF INSTITUTE)学习。现为美国A.O.S.A。(美国奥尔夫音乐协会)会员,德国I.G.M.F。(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亚洲区驻地代表及理事。

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40多年。曾带领中国台湾省台中一中管乐队、合唱团荣获台湾省合唱比赛“金音奖”冠军等多种奖项。在教学、演出、比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目前定居美国,从事音乐教育。

代表作有《超级简单学音符》(全三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等。其中《超级简单学音符》在中国台湾地区引起强烈反响,重印数十次,是中国台湾地区幼儿园、音乐班、早教机构强力推荐的通用教材。

相关图书:

来源:东方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