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都喜欢铃木绘本?

新浪育儿
下班,回家,开家门。同往日一样,孩子双臂张得像对翅膀一样地向我飞扑过来。
我从包里拿出了新入的几本铃木绘本,在地板上依次摊开,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果然没有超出我的预料。
刚一摊开,这枚资深小吃货立马尖叫着用手指着《今天吃什么面包》,扭动着小屁股,交替踏着两只小脚丫,急不可耐地用整个身体和灵魂请求着:
“妈妈,这个!”
“妈妈,读!”
每打开一页,他喊“哇”的频次之高、用情之真诚,让我直觉得难为情。有好几次,他还想低下头去舔吃画面上的面包,被我毫不犹豫地拦下了。
我心说:行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吃货如你,情有可原。


▲仔细看看,彩铅风格的绘图是挺逼真诱人的
谁知,紧接着他又让我给他读了《吐司面包六姐妹》《就喜欢胳肢胳肢》《小猪爱玩捉迷藏》《早上好,小刺猬》,要不是客厅飘来了饭香,估计还会继续让我给他读下去。
这还不算完。据他姥姥讲,第二天我去上班,他甚至主动拿出了《小猪爱玩捉迷藏》,连比划带表演地给姥姥讲了一遍!要知道,这种把妈妈讲过的故事再讲给奶奶或姥姥听的待遇,只有他最喜欢的书才能得到。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这套书?
1、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富有童趣的插图是好绘本的必备要素,这些要素能大大激发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从孩子“尝”面包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这套书产生了兴趣,根本用不着大人去说,他自己就爱上阅读了。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且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他的发展,是为人父母者终身都要学习的一课。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家长由着自己的兴趣,逼着爱文学的孩子去读工科,或者说服爱设计的孩子去读医学的故事。或许孩子在物质上会活得比较成功,但终究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
2、名家译文准确生动,充分注重了孩子的听觉路径
儿童的阅读,尤其是三岁以下孩子的阅读,听觉路径是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些读图的能力,但关于故事的理解和想象,主要靠大人读给他听。虽然会讲故事的家长总会注重充分准备和灵活发挥,但一个好的故事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国外引进的绘本,因为存在翻译的问题,译文的可靠性、可读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铃木绘本系列是由翻译日文绘本的黄金搭档彭懿和周龙梅翻译的。用心品读下来,名家译文的水准之高随处可见。简洁的短句、大量的对话、形象而精准的拟声词以及有意义的反复,无一不符合低龄儿童的语言特点。

▲选自《大家一起玩好开心》
如果把上图中大猩猩的话改成“吃东西是我开心的标志,多吃香蕉让我又壮又开心。”
意思虽然没变,短句变长句,拟声词消失,丧失了音乐性和节奏感,瞬间索然无味。

▲选自《早上好,小刺猬》

▲选自《早上好,小刺猬》

▲选自《早上好,小刺猬》
有意义的重复是低幼绘本的又一特点。上面三张图中,蒲公英的“飘啊,飘啊,飘啊飘”出现了三次。小鸟的“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叫声出现了两次。
三个对页中,随着新朋友的加入,整个画面越来越热闹,呈现出由双人、到三人,再到一群朋友大合唱的欢快场面。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配合画面和情节的演进,实则是越来越强烈地情感表达,好似一出舞台剧一般,让孩子看到一句简单美好的问候可以带来如此神奇的快乐和友谊。
3、故事情节贴近孩子生活,动作性强,容易触发孩子模仿性表演
评价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某个绘本,我有一条很个人化的标准:即孩子是否会主动要求反复读这本书,或者孩子是否会在生活中的类似场景中,不经意地回忆或表达出绘本中的情节。这是比出版社反复告诉读者这套绘本有什么认知功能、教育点等,更能说服我的地方。
我们家的亲子共读还有一条隐性的“食物链”。我白天上班,给孩子读书一般是晚上或周末时进行。婆婆和妈妈因为说不了普通话而且眼睛都有些花了,多数时候是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认认卡片、听听故事机,很少给孩子读故事。
有一天,出于好奇,我问婆婆:“妈,孩子白天在家读书吗?”
婆婆说:“读啊,一天读很多遍,还咿咿呀呀地给我比划,给我讲呢!”
我更好奇了,就问:“他都给您讲过读哪些书啊?”
结果婆婆手指书架,说了一个长长的单子,每本都是他最喜欢的绘本!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和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孩子模仿绘本中的动作、画面和故事时,发生了第一重模仿——模仿绘本本身,是吸收;
在他把妈妈讲给他的故事讲给奶奶听时,又发生了第二重模仿——模仿妈妈讲故事,是表达;
当在生活中,碰到类似场景,孩子受到触发,表达出绘本中的场景时,简单的模仿升级为了联想,创造和想象也由此展开。
这三步之间存在一个层层递进关系:孩子对书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也借由书加深着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种启发式、鼓励式的引导,比枯燥或功利的说教有效一万倍。
我带回家的这几本铃木绘本,从面包、到问候、到捉迷藏、到列举自己最喜欢的事、再到交朋友、讲述宝宝的出生等,几乎每个故事都是非常贴近孩子生活的。尤其是《就喜欢胳肢胳肢》和《小猪爱玩捉迷藏》,接下来的一星期,他几乎每天都会乐此不疲地跟家人一起玩这两个游戏。
4、绘本插画不失科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

▲《大家喜欢森林小熊》中的小熊与真实熊的对比照
看看这本《大家喜欢森林小熊》,画的熊嘴巴貌似有点长,牙齿有点大,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可爱的画风不太一样。大部分画熊的绘本都是正脸描写,熊看起来都是圆圆的、萌萌的。但事实上,真正的熊,从侧脸看,嘴巴就是比较长的,张开嘴后,牙齿清晰可见的。

▲《小猪爱玩捉迷藏》中的一个画面
小猪、小鼹鼠、妈妈、松鼠、青蛙依照比例大小和视线远近,做了相对准确的刻画。

▲《袋鼠宝宝出生了》中的一个画面
《袋鼠宝宝出生了》中,袋鼠宝宝爬回育儿袋而后慢慢长大的故事更是严重符合事实。妈妈给孩子读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关于袋鼠的真实靠谱的科普知识,又可以通过袋鼠在妈妈育儿袋里长大的故事,用类比的方式回答孩子,他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故事形象地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时,爸爸妈妈和亲人们是如何关爱他、期待他的到来的。
5、用心的设计
当然,像圆角设计不怕划伤宝宝的手啊,绿色印刷安全环保啊,书后附有作者写给家长的话,可以指导家长更有效地与宝宝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啊,这些优质低龄绘本的标配设计就不多说了。
铃木绘本都讲了哪些故事?
铃木绘本如今已经出到第10辑,单册书也有30多本了,下面我挑着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吃什么面包》
“面包、面包,这是什么面包?”伴随着这个问句,绘本用先展示外观,再剖开内芯儿的方式,依次介绍了奶油、草莓、豆沙、咖喱、菠萝和巧克力螺旋等六种口味的面包。以不是翻翻书,胜似翻翻书的生动活泼,让孩子了解了不同的颜色、味觉等概念。

《小猪爱玩捉迷藏》
小猪和妈妈要玩捉迷藏,藏到哪里好呢?地洞?水池?树上?花丛中?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见一个新朋友。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不同动物的生活地点。

《吐司面包六姐妹》
用穿衣服的比喻,形象地向孩子展示了草莓吐司、法式吐司、普通三明治、别士忌、比萨、水果三明治等各式面包的变身记。

《大家一起玩好开心》
小猪今天有点没精神,怎么办呢?它决定去找大家开心的标志,小兔开心时会摘花,大猩猩开心时会吃香蕉,大象开心时会玩水,小猪终于想起自己开心时做什么了——当然是玩泥巴!大家一起跳进了泥坑,玩得不亦乐乎,不过不用担心会不会变脏,因为大象会把大家洗干净的。

《袋鼠宝宝出生了》
袋鼠宝宝出生后爬回了妈妈的育儿袋里,爸爸、小朋友还有爷爷奶奶依次来问候,小袋鼠也一天天地长大,终于可以外面的世界了,真神奇啊!妈妈可以通过袋鼠在妈妈育儿袋里长大的故事,用类比的方式回答孩子,他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故事,形象地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时,爸爸妈妈和亲人们是如何关爱他、期待他的到来的。

《就喜欢胳肢胳肢》
淘气猫可喜欢胳肢别人了。它胳肢爸爸的脚心、妈妈的脚心,还有姐姐的脚心。大家最后都得把脚藏起来了。淘气猫又去胳肢鞋子,鞋子们都吓跑了,还有一只靴子跑到了树上。姐姐帮淘气猫去够靴子,它却又趁机去胳肢姐姐,害得姐姐掉了下来,砸到了它身上。这下轮到姐姐胳肢它了。故事非常富有想象力,没有哪个孩子在读这个故事时,不会淘气地去胳肢爸爸妈妈,到时候你们就准备好笑成一团吧。

《大家喜欢森林小熊》
森林小熊用儿童喜欢的绘画方式和近似儿歌式的语言,向孩子讲述了一个爱吃饭、爱运动、爱劳动、爱睡觉又乐于助人的小熊。每一个场景都非常适于表演出来,有一种儿童剧的既视感。

《早上好,小刺猬》
小刺猬想要跟太阳公公问好,却被小兔的一句“早上好”打断了,他们吹起了蒲公英,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了。玩得最开心的时候,小刺猬想起自己还没给太阳问好,便大声地向太阳公公问候了“早上好”。美好的问候,让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
最后,为大家送上这套书的大东家——日本铃木社总编辑永吉敦郎的一段话:
铃木出版社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它所创造的故事陪伴了日本几代人的成长。铃木绘本的故事有些是培养孩子们乐观向上的性格,有些是展现高尚的品格情操、有些事教他们直面内心的恐惧,有些事感染他们学会体贴和关爱。“从生活细节出发,滋养孩子的心灵”这种情结让铃木绘本保持60年初心不变。
现在,铃木绘本到了中国,希望这些绘本故事能给中国可爱的孩子们带去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希望这些温暖向上的故事能够满足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并给予他们茁壮成长的力量。
作者/麻田
来源: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