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无良早教机构是如何忽悠你买单的

新浪育儿

关注

文/夏天的陈小舒

两天前,我收到了一封邮件:

小舒你好,最近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点问题,想请教下你的看法,我老公朋友介绍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给我们,这家英语培训课比较严格,号称自己不是兴趣班,是教孩子知识的学校,不需要孩子有兴趣,就是来学校上课的,招生条件比较严格,家长先写论文通过,才能报名,报名后在等班(几月到1年不等)期间要在家上纪律课,通过面试后才能上课,课堂纪律性要求非常强,老师给出的纪律课训练要求家长每天上课一小时,孩子必须注意力保持集中,上课内容不是重点,强调纪律性(附

上老师示范的视频),我老公天天要求孩子上课一小时,摇头晃脑不认真就打,我家男宝2岁十个月,注意力是比较差,坐不住,不能等,油腔滑调的,用这种强制性坐一小时上课的办法是否有问题?想请教你的看法,打扰了。

读完这封邮件,我内心是崩溃的,不由再一次感叹,中国的早教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夸大其词+恐吓式推销技巧、而且课程一买就要上万块,早教机构还有各种办法令父母相信,不买你就是对不起小孩、是耽误小孩。

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如果他能安静坐在那学一个小时英语,并且全程都要注意力集中,这正常吗?当同龄孩子的父母想尽办法鼓励孩子多说、多表达的时候,这位妈妈居然觉得孩子“油腔滑调”?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抱歉,我觉得“油腔滑调”是优点,很可爱。

我以前写过关于孩子注意力的文章(《帮孩子发展专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帮倒忙》),里面有提到:

但这些并不是我想吐槽的重点,重点是这所早教机构的理念——

“号称自己不是兴趣班,是教孩子知识的学校,不需要孩子有兴趣,就是来学校上课的,招生条件比较严格,家长先写论文通过,才能报名。报名后在等班(几月到1年不等)期间要在家上纪律课,通过面试后才能上课。”

堪比幼儿界的杨永信。

那你说选择这样的教育机构,听信错误的理论,并因此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怀疑,是为人父母失职吗?我并不这么认为。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都是边做边学,谁能保证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对,所有判断都无误?

错的是利欲熏心、混乱的早教市场。

那么我反对亲子早教课吗?完全不。

在澳洲,婴幼儿的父母普遍都非常重视早教,社区图书馆每周都会有老师带2岁以下的小朋友唱儿歌、讲故事,这些都是免费的;妈妈们也会自发的组织妈妈群,每周定时在固定场所组织溜娃活动(几乎是免费的);就算是音乐课、游泳课等各类专业的早教课,费用也非常低廉,珀斯的行情是,通常每次课(30分钟)的价格为人民币50~100块钱,而且一个班最多十几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一次最多只能买12节课,没有人会用各种销售技巧强迫你买一年的课程。

我第一次发现国内的早教课卖得特别贵,是因为妞妞小时候上的音乐课是美国的一个连锁早教品牌,在网站报名的时候要先选国家,我发现中国也有同品牌的课程,于是就把它推荐给了朋友——没想到该品牌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平均每节课的价格比起澳洲至少翻倍,如果只买短期课,价格甚至是澳洲的四倍!

对比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收入水平、人力成本与场地费用,无疑国内的早教行业定价是有问题的(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

给大家分享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今年回成都住的这段时间,我也被早教机构“忽悠了”。

因为我在国内工作比较忙,家附近能带孩子玩的场地太少,就想着不然去找个早教机构让孩子去上课吧。当时我选了一家场地比较好早教机构,进门咨询时才发现,如果报短期课程,收费真的巨贵——上24次课,3个月期限,是4000块。当然报的时间越长,价格则越优惠:一年是1万2,96次课,每节课单价约122元。

没办法,一年的课程是便宜一旦,但我三个月后就带着孩子回澳洲了,只能买了短期课。当时销售顾问承诺我两个孩子都可以上课,但不能同时带进教室,大人只能分别,一个一个地带去上课。

报名后我就立即给妞妞和小酒都约了课。结果带妞去上课的时候,被告知孩子超龄了,所有的课都超龄了!只有小酒可以上。

什么?交钱之前我就告知了年龄,交钱时也填了表,表格里清清楚楚有两个孩子的出生日期,约课时再次确认年龄的啊。后来跟他们反复沟通,该早教机构勉强答应让妞妞上周末的“stream”班,但是上一次要扣2次课。

而且请假要提前一天说,如果孩子临时睡觉了,就不算是请假。最后我们一共上了5次课,相当于每节课花了800块。我提出质疑的时候,这家早教机构的答复是,可以送一个玩具作为课时的补偿。(???)

总之就是,报名前,你想要的我都有:

只要是你的孩子,两个孩子都可以上。报名时间越长,每节课算下来越便宜。说可以帮我们排课,排不上可以取消。

报名后:

对不起,公司规定的,我也没办法。

说实话,我已经算是非常、非常理性的家长了。对于早教机构开设的表达课、运动课,以及提高和改善孩子各项技能的承诺,根本就没有报希望,我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个场地玩,能和其它同龄的孩子多接触,有老师带着唱儿歌。

这家早教机构号称“双语”,但老师的英语水平也是一言难尽。浓重的口音就不说了,举个例子,唱《Wheels On The Bus》这首歌,老师唱的歌词只有第一句是对的,后面全是“混”,唱不了记不住的部分全部都是“go round and round round and round 。。。。” 歌词完全是乱的,我好想说,你以为在座的家长都听不懂吗?

后来和朋友聊天,我发现早教机构师资良莠不齐是普遍现象,比如:

让一岁的孩子学串珠子,结果孩子把珠子放进了嘴巴,差点咽掉;

两岁的孩子在专心玩玩具的时候,老师数次试图打断,孩子无回应,老师转头告诉家长:没礼貌,缺乏管教。

但老师的槽点并不是最严重的,在家长陪伴上课的情况下,至少早教老师的态度都是好的,不管是否专业,为了口碑和回头客,她们表现出来的样子都是“爱孩子”、“关注孩子”的。

不良早教机构的最大的问题出在“销售”这个环节。

现在很多早教机构流行给孩子做“测评”,肯定其中的一些指标,再否定一些指标,从 “需要管教”的角度,成功引发父母、祖辈的焦虑。

比如评测一两岁的孩子,话术是:“语言能力好、运动能力好”,但“规则感太差了”;或者“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认知能力强”,但“专注力不够”。

反正通通需要上我们的课,“做规矩”。

最过分的是,有个朋友说,有家早教机构的销售对她婆婆说:“剖腹产生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将来会因为孤僻很难融入社会,必须要从小提供社交环境来帮助孩子弥补缺陷。”

隔代育儿矛盾,是很多早教机构的销售发力点。

引用一段不恰当的话: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资本论》

除了无限放大孩子社交不足、缺乏管教带来的危害之外,充分利用“孩子的敏感期”知识点,也是早教机构必知的销售技巧。

下图截自某早教机构宣传资料。这家机构把敏感期换成了关键期,错字满篇,理论堪比卖药:

为了研究早教机构到底是怎么“忽悠”父母买单的,我花了几块钱去淘宝买了一份电子版“早教机构销售话术”,感兴趣的父母也可以去搜搜,从两块钱到三十块钱都有,保证会刷新你的认知下限。

给大家从资料中截几张图:

……

…… 

…… 

早教机构有好的吗?肯定有,且不少。

作为上幼儿园前适应集体环境的一个过渡,作为高效亲子陪伴的空间场所,早教机构当然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妄图让早教机构来给孩子“治毛病”的出发点很危险,有这种想法一定会落入黑心早教机构销售策略的陷阱。

客观地说,就性价比而言,即使选对了机构,国内的早教课也更适合经济条件好、对钱不那么在意的家庭。

好了,最后重申我的观点,我支持早教,但不支持利用父母焦虑做营销的暴利早教机构。

我真心希望父母从媒体渠道得到的育儿信息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希望0~3岁的孩子有更多免费的、安全的游戏场所;希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成长少一些焦虑,多一份耐心。

文章来源微博:夏天的陈小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