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露馅”的喜剧 --《从前有个月饼村》导读

新浪育儿

关注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神秘的山脚小村,一件观赏多年突然失踪的“宝物”,还有一群没头没脑互相猜疑的“村民”……听起来已经集齐了悬疑剧所有必备元素,可它并非探讨“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的悬疑剧,而是一部“露一点馅”给孩子们猜测、认知和感悟的美味喜剧。

这种喜剧感首先来自故事中六位主角的造型和性格。面点本身的绵软特质和月饼传统的圆润外观使得这些小家伙天然讨喜,创作者更在造型上赋予了他们呆萌的气质:或大眼粗眉或弯眉细目,配合着精心设计、暗示特质的服饰和道具,让这些月饼村“村民”足够萌动人心。再兼之“村民”们冒冒失失喊叫“月亮不见啦”,主观臆断相信月亮被吃掉,呆头呆脑一通瞎找,正义凛然相互质疑和自证清白时的表情与性格,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欢乐。

尤其是故事主体部分--自证清白,方式竟然是让“村民”们--“露馅”:横眉冷对时的窘迫辩解,无奈自证的“绣口一吐”,奔涌而出的榴莲波涛、五仁天团、肉丸小组……情节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滑稽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在兴致勃勃观赏“村民”们的自证表演时,孩子们从嘴角果馅痕迹、嘴巴鼓鼓表情、吓得掉皮心虚和每位“村民”吐露的“内容”中不断猜测,一次次预想却一次次落空,在持续五次的两拍子叙事节奏后终于找到了偷吃月亮的“窃贼”,恰在此时,天上的笑声却将结局反转,揭示出真正的“偷吃”者,将故事喜剧氛围和儿童解谜快乐都推向了高潮。悬疑和解谜是常见的叙事设计,这种“故事钩子”会强烈激发儿童阅读冲动,并勾动他们兴味盎然地持续阅读下去。“村民”们“露馅”的时候,每当其中一位角色吐露“内容”,他的形象就变得顶天立地,而其他角色就变得不成比例的微小,暗示着此时角色间的主次关系和气场对比,同时产生特殊的滑稽感和设计感。这种口中吐出隐藏角色(五仁天团、肉丸小组、蛋黄三宝)的“露馅”设计,颇有点类似中国志怪故事《鹅笼书生》中的情节模式和神异色彩。

受制于“团圆”的节令象征意义,月饼的形状无法做过多变化,馅料就成为其最有特色的部分,早在清代我国月饼的常见馅料就已有十几种之多。”露馅“即是作家巧妙地以喜剧手法将面点最有特色的部分展示给读者,从而将儿童对月饼的深入认知自然融合在欢乐奇趣的故事中。书中出现的六种月饼是作者的精心选择:传统与新式、咸口与甜口、圆形与异形、南方与北方等,尽可能地顾及月饼品种的代表性和丰富性。幼儿认知以具象为主,在他们这次喜剧解谜之旅伴随着拟人手法、愉快故事、悬念情节,各式月饼的形状、颜色、馅料自然轻快地深化进心理图式中,成为潜移默化的恒定记忆。

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满含意趣。封面云遮月的情节暗示,封底手持巴士礼盒、身伴兔爷、嫦娥扮相的作者造型,充满趣味。前环衬中六条彩笺恰对应六色月饼、六座(彩色屋顶)村屋,彩笺的排序就是角色出场顺序,好似演员表。前环衬对角饰以彩色丝带,包含了云、月、兔、桂花等中秋元素和水云纹、人字纹、云雷纹等传统纹饰。故事后半部分月亮出场时以纵向画面及立体大拉页,打破了之前阅读惯性,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富有美感和吸引力。迷路的滇式潮式月饼还在赶路,仿佛电影最后的小彩蛋,给读者送来一份意外的尾声甜点。后环衬则把赏月完毕后的情景呈现出来:月亮低垂、表情静谧,连六座村屋也进入了梦乡,左下角驶离的巴士似乎在叹气:明年再见啦!那么不妨和孩子唱一曲《月饼村之歌》,就此进入梦乡吧。

自先秦始中华就有祭月拜月习俗,及至魏晋时文人雅士出现赏月之风,唐宋以后赏月拜月诵月的风习绵绵不绝,中秋被定为官方节日。书中云破月来、登高赏月的情节正来自这一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至于中秋食月饼的民俗则迟至明代才出现确凿记述:那时节人们往往共食一饼,“分用之”,每人食用部分合起来又是完整的圆月(饼)。合而分,分而合,恰对应着千百年来国人对于个人、家国乃至历史的朴素认知与“求团圆”的美好心愿。正如那坐赏同一轮圆月却各有特点的月饼“村民”一样,虽有怀疑争执,但在“天涯共此时”的情景下却可以消弭于无形。可以各美其美,可以和而不同,但追求拨云见月、人间共清辉的美好愿望是这一晚同样的情理与梦想:这既是本书的内蕴,也是作者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的感悟。

本文作者: 周明刚 儿童文学研究者与推广者  

来源:蒲蒲兰绘本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