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 自媒体

青色,解密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

新浪育儿

关注

青色,是2022开年流行色。央视虎年春晚国风舞蹈《只此青绿》美出了新高度。 让国人见识到了青色所展现出来的高级质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绎《立春》,把大家引入青色的海洋,开幕式上的旗手服装也是青绿色。青色,是生命之色,东方之色,是中国主流色彩。

《青色极简史》是一本探索青色色彩文化的书。本书讲述了中国青色的文化寓意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了青色所折射的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特性和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思想,展现了青色给予人们从朴素到华美的宽广审美尺度,从轻灵到沉稳的丰富视觉感受。结合常见的带“青”字词语的语义变化,器物及服饰色彩变化,提出了“青色是解密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国文化的色彩符号”的观点。

艺术大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设计者韩美林先生专为本书题字“我见青山”“青山见我”;

著名学者蒙曼诚意推荐“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只此青绿,便是中国底色。”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覆盖面更为广泛,文化寓意更为丰富、复杂,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历史文化变迁更为腾挪跌宕。

关于作者

包岩,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诗词中国”总策划。

下面是对本书作者包岩的专访,读后你会更能理解,为什么说了解中国的青色,是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式审美的重要途径了。

1、青色是传统中国的颜色,自从西方色彩学引进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青色”这个名词,而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将其重新拉回到当下的时代并瞬间风靡大江南北成了一时的流行语。然而,在仅仅过去了三个月后您的这本《青色极简史》就出版上市了,请问您是怎么看待“青色”这个中国色重新回到国人视线并受到追捧的,以及您为何如此有前瞻性地写作了《青色极简史》这本书?

包岩:

美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们与青色可以说是久别重逢。

今天我们大众热爱青色,像《只此青绿》这样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功不可没,它为大众营造了一个重新凝视青色的机缘。但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面朝我们的历史、重新发现传统美的过程,是一次当代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别重逢。

我也很喜欢《只此青绿》节目,我这本书是在试图回答“何以青绿”的问题。整个民族会偏爱某一种色彩,不是因为某种色彩本身的波长多么诱人、多么讨巧,而是因为这种色彩承载了一种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青色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迹,更是一种被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情感的色彩。所以喜爱青色,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我是2018年开始写的这本书,2019年完稿,其实从写稿到真正出版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了。触发这个选题的起因是,我看到夏奈尔等国际名牌所发布的带有中国元素的时尚服饰、手包,颇为惊愕。我觉得西方这些品牌的某些设计师可能真的是不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可能误会了,他们有时把中国的民俗文化当作了中国文化的全部,他们理解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或者说,他们对色彩文化的知识构成里,可能根本没有中国色彩文化的这一部分。

我当时正好在英国学习,到伦敦查令街附近的Foyles书店去查阅了一些关于色彩文化的图书,发现英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这些厚厚的色彩文化的图书里关于中国的部分都只有很少的一节,一页或者两三页。即便是日本人的色彩文化类图书,提到中国部分的文字也很少。我深深感到,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色彩话语权是非常不足的。我想我可以写一本能反映中华文明色彩特性的书。当时,青、赤、黄、白、黑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来研究去,我发现,我不想搞一本没有独立观点的色彩拼盘。我发现只有青色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当时很为这种发现而欣喜,所以2018年就动笔写了。

2、《青色极简史》一书里您提出了一个观点--“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国文化的色彩符号”,您能否具体阐释一下这个观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样态,从而让这个观点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具象呢?

包岩:

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华文化的色彩符号。这里可以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二是“颜色密码”,三是“符号”。

首先呢,得注意,这里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儒释道,而青色恰恰能够较好地折射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比如青色在儒家礼制思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青色所反映的佛家的性空义理及佛教象征,道家的自然拙朴理念及对道服色彩的影响,还有融合了佛道思想的魏晋玄学为青瓷所赋予的“青秀俊逸”的审美态度。这些哲学思想都在青色以及青色服饰、器物、艺术作品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二是颜色密码。密码是什么?密码是解锁一扇大门的核心、关键。读懂它,就能打开那扇文化之门。你要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它的颜色密码就是青色。当然还可能有文学密码、科技密码、哲学密码,还会有南门、北门,四面八方的门,但是,世界若想以颜色为途径,深入中国文化这扇大门,那就是用青色这个密码。

颜色的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因为人类并非离群索居,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中国的青色正是这样一种吸纳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各种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并不断产生寓意变迁的色彩,几乎每朝每代出现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对青色进行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寓意改造。

青色历史悠久,中国的青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艺术与世俗应用极为广泛。在国家治理、生产生活、宗教主张、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都有青色的影子。青色是可以引发人们联想到中华文明特色的特殊颜色。青色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这种兼容并包的民族特性,最能展现含蓄、坚韧而不张扬的国民性格。

三是符号。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就是人们看见它,普遍会想到对这个东西直观印象之外的某种意义。也就是说,符号代表某一事物的另外一种象征意义。在人类对物象形成直观的色觉之后,随后会对这种色彩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意义,这种意义通常是非常个性化的,与观者本人的经历、环境、文化密切相关。个性化的东西不是符号。但是,如果达成共识了就是符号。“红”和“绿”用在交通信号灯上,就代表了普遍的意义,就成了符号。因而,色彩符号的这一层语义必须经过群体化认同后,发展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社会概念,继而才能形成符号。

青色正是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成为一种符号的,这个符号的指义在不断地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从一种共识走向另一种共识。

3、在《青色极简史》这本书里,有一句话特别吸引人--“青色给予人们从朴素到华美的宽广审美尺度,从轻灵到沉稳的丰富视觉感受”,而其所呈现的景象似乎既有素淡的优雅又有浓烈的深邃,让人想到了苏轼对杭州西湖的沉醉--“淡妆浓抹总相宜”。您如何看待青色对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以及它在视觉方面的感受是如何表现的?

包岩:

我们可以对比着看。

中国的民间审美趣味是围绕着福禄寿喜这个核心的。民俗文化很重视红色、金色、翠绿等鲜艳的颜色,特别喜欢五彩斑斓,追求吉祥、喜庆、平安。比如杨柳青年画,就体现了这种民间审美趣味。这种审美包含了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

但是青色很不一样。它在色谱中覆盖范围很广,主体部分是属于冷色的物理属性,给人以安静淡泊的心理感受,更多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审美趣味。青色可以反映士阶层对高尚情怀的向往、体现儒家的礼治秩序和君子的正心修身,反映佛教徒的明心见性,道家的抱朴守拙,体现玄学家眼中的洒脱自然、空灵清透。它是超越了俗世追求的。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青色以更多含义,反过来,青色对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也是精神浸入式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精神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4、我们看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评委蒙曼老师对本书做了推荐,她说“青是山、绿是水,只此青绿,便是中国底色。” 《青色极简史》一书也告诉我们一个可能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青色,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我们对青色的了解可能是太少了,甚至很容易因为它难以形容和单一表述而忽略了它。您是从几个方面深度解读青色为真正的中国底色的呢?

包岩:

所谓底色,就是中国文化的背景色。当然每个朝代又有特别属于自己的主流色彩。现当代的中国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也是在这样的背景色中构建的。

《青色极简史》讲的七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维度解释为什么青色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或者说是背景色。

一是来自于各种典籍文献的青色家族的成员和命名,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二是带青字词语的语义变迁所带来的对青色文化寓意的影响是持续的、深远的;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青色文化寓意的浸润,这部分几乎已经成为了青色的色彩文化基因;四是从中国绘画等艺术创作的演变,看青色的文化含义变迁。要知道,艺术创作的色彩应用几乎都具有政治、宗教和哲学表达的需求;五是把先秦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明的中国古代诗词合集中的青字使用情况做了一个数据统计,从而发现青色在古代文学中的渗透无所不在;六是分析青色文化寓意变迁的脉络及成因;最后是比较了中国的青色和欧洲的蓝色文化寓意的差异,从而发现青色在中国文化当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含义。

5、如果说青色给我们最直观的呈现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的话,那么与青色有关的一些语词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诗词和戏曲中就有很多,如李白《将进酒》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欲上青天揽明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而这本书中专门用一章(第六章)讲述了不同的“青”字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次及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内涵。您能简单地举例介绍一下这些“青”字词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变迁的历史过程吗?

包岩:

诗词中的青字词语太多了。青山、青天、青云、青丝,都是诗词当中的常用意象。这里就举一个“青楼”的例子吧!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非常直接地给“青楼”以唯一的解释——“妓院”,而对其他解释一概未提。事实上,“青楼”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在古代的词义里也并非“妓院”一意,如果现代人赏读古代诗文时都以为“青楼”全是妓院那就要出事故了。

隋以前,青楼是贵族的“青楼”。可指年轻女性的闺阁,比如《晚妆诗》写的就是大户人家里年轻女性的闺阁:“青楼谁家女,当窗启明月”;另外,也可以指豪门贵族的华宇高屋。例如,曹植的《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说的便是豪门里那些奢华的房屋。在这时期,都是褒义,从没指过妓院。

在唐宋时期,青楼是文艺表演与生发爱情的地方。唐代诗人笔下的“青楼”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自由、风雅与爱情。这些风月场所都是给权贵光顾的,建造的都很奢华。比如李白有诗“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杜牧有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这些诗人笔下,青楼女子都是善歌舞、工诗词、能吹弹的美才女,而青楼也正是才子寻觅风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地方。宋词中描写青楼爱情的诗句也比比皆是,有时候是虽无“青楼”二字,但有“红牙板”的旖旎缠绵。以柳永为代表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批登场。

到了元代,“青楼”就市井化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笔下的风雅之地,它变成了大剧场。青楼与新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密切相关。元代,有个没落文人夏庭芝撰写了一本《青楼集》。讲的就是表演杂剧的艺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明朝末期,就是艳情小说《金瓶梅》和《青楼梦》等问世的时期,平民的社会生活也变得较为开放,“青楼”成为下沉到底层的情色交易场所。这个时期,人们大多用“青楼”两个字指代“妓院”,这在社会生活中已成为普遍共识。所以我们看,这个青字词语的语义,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高贵到卑微的角色演变。

6、我们知道除了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只此青绿》的亮相之后使得“青色”成为大众争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立春》更是将大家引入了“青色”的海洋,同时开幕式的旗手服装也是青绿色,一时之间青色已经完全变成了“生命”“东方”“中国”的色彩代名词。同时,中国青色和欧洲蓝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可能说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特质。您是如何看待青色与欧洲蓝的不同,以及青色在大型活动中的运用和其所代表的文化推广使命是什么?

包岩:

很奇妙的。

从世俗层面的历史进程上看,中国人为青色赋予的含义是一个从尊贵到卑微的过程,是从高点向下走的过程。而欧洲正好相反,他们是一开始对蓝色极为厌恶,鄙视,后来在13世纪以后才慢慢重视,最后竟然成为了神圣的、高贵的颜色,这是一个从低位向高位运行的过程。

对古罗马人来讲,蓝青色总是与野蛮的事物相关,凯尔特士兵打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身体涂成蓝色。在古罗马,穿蓝色的衣服是非常古怪的,往往意味着悲哀和不幸。人们对蓝色的鄙视甚至波及到对一个人眼睛颜色的歧视,一双蓝色的眼睛在当时意味着野蛮、娘娘腔或者是荒唐可笑,是很让人嫌弃的。

后来,巴黎有一位修道院的院长,他个人极为喜爱蓝色,并且坚信蓝色神圣。他和修道院的工人一起研发了蓝色钴玻璃,应用到教堂的玻璃花窗当中,这种技术后来传到整个欧洲。又有画家开始使用昂贵的青金石颜料去画圣母玛丽亚的袍子和贵族女子的裙子。法国的贵族族徽在设计的时也开始加入蓝色。就这样,蓝色被宗教人士和贵族阶层所崇尚,渐渐被认为是高贵的颜色。

讲好中国故事,也包括讲好中国的颜色故事。颜色也是语言,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颜色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志甚至可以代替语言文字去说话。

我们在了解青色的文化寓意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这种色彩语言进行文化交流。这也是走向国际舞台的设计工作者在运用色彩时需要准备的重要功课。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艺术工作者到艺术大师,也许差距就在于其对色彩的文化寓意是否能够深刻理解。

来源:现代出版社

加载中...